第146章 女王的安抚 (第1/2页)
昭陵献降的第三天,李治召开了一个临时朝会。
朝会结束后,群臣走出两仪殿。
武将们都显得很高兴,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言谈甚欢。
似乎对这次朝会的结果,非常满意。
文官们则都一脸忧愁,表情凝重,不少人还怒视着与李义府并排而行的李敬玄。
长孙冲冷眼旁观,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最近上朝时,不发表任何意见,办公时准时上衙,准时下衙。
份内之事做好,不让人挑出毛病。
份外之事,一概不碰。
更不会加班干活,追求的就是一个“中规中矩”。
这是长孙无忌教他的法子,近来操作下来,果然行之有效。
朝堂各种风波,基本与他无干。
他回到宗正寺后,便开始埋头办公。
宗正寺负责的是皇家事务,经常要与宗室打交道。
清闲是清闲,只不过偶尔也会比较麻烦。
当然,那些麻烦与长孙冲无干。
他身份特殊,长孙无忌的积威也还在,一般宗室子弟,对他还算客气。
长孙冲只用了半个时辰,便将一些琐碎杂事处理完毕。
然后,开始品鉴一帖最近刚得到的虞世南书帖。
公房外面的大厅很吵,不少官员们,都在讨论刚才朝会上的事。
还有人走了进来,邀请他出去一起讨论,被长孙冲谢绝。
等到正午鼓声响起,长孙冲放下书本,收拾东西,准备下衙回家了。
离开皇宫后,长孙冲没有回自己的府邸,径直前往赵国公府。
刚才的朝会,他心中同样充满困惑和不解,他不屑于跟其他人讨论,只想听父亲长孙无忌的意见。
来到赵国公府,进入书房,长孙无忌却并不在屋中。
向管家一问,才知长孙无忌在后园与一些老学究们讨论学问。
最近,长孙无忌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清闲的生活,这让长孙冲非常忧虑。
他担心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心中志气被消磨殆尽,逐渐安于宁静。
如此一来,等五皇子被立为太子,武皇后权势越来越稳,长孙一族就真的任她宰割了。
长孙冲经常来找长孙无忌,尽述朝堂之事,就是为了让父亲重新将精力,放在朝堂之上。
只可惜收效甚微。
等了两刻钟后,长孙无忌终于进入书房。
“今日又是为何事,来搅扰老夫清闲?”长孙无忌拿着一柄扇子,一边摇着,一边走了进来。
“父亲,前日陛下在昭陵祭拜,苏定方献降之事,您可知道?”长孙冲直入主题。
长孙无忌在案后坐下,折扇在手中一合拢。
“知道。”
长孙冲道:“今日陛下召开朝会,又提羁縻制度的弊端,想要修改,您可知道?”
长孙无忌道:“老夫又没上朝,如何知晓?”
长孙冲靠近几步,道:“陛下开始修改祖宗留下的制度,难道您也不打算管了?”
长孙无忌沉默不语。
长孙冲道:“羁縻制度,在先帝时期,施行的非常好,各地少有叛乱,也为大唐扩充大量实地。贺鲁叛乱,是陛下刚登基的缘故,陛下却认为是羁縻制度的原因,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陛下锐意进取,看不上先帝留下的东西,老夫又能有什么办法?”
长孙无忌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
长孙冲道:“虽然陛下借贺鲁在昭陵时的狂妄发言做文章,朝堂反对声音依然很大。父亲何不借这个机会,联合朝臣,向陛下施压?”
长孙无忌扫了他一眼。
“老夫刚从火堆下来,你这是又想把自己的老父亲,给架回去吗?”
长孙冲急道:“可再不找机会动手,陛下只怕不会再重新启用您了。”
长孙无忌摆手道:“耐心等候,也许还有机会,操之过急,反会自葬生路!”
长孙冲叹了口气,道:“再等下去,孩儿感觉不会再有机会了。”
长孙无忌忽然道:“今天朝堂上,陛下改了哪些政策?”
长孙冲道:“从今以后,各地羁縻州县的官员,可以世袭,但必须获得朝廷批准,还要审核考评一番,这样一来,不是逼那些羁縻州造反吗?”
长孙无忌不置可否,问:“还有吗?”
“陛下还要求羁縻州提供一定的赋税,还要承担少量兵役、徭役。”
长孙无忌这才吃了一惊,道:“群臣没有反对吗?”
“当然反对了!不过陛下说了,这些新政,只对濛池都护府施行,暂不涉及到别的地方。后来一群武将和李敬玄也出声支持,结果就通过了。”
长孙无忌沉吟了一会,点头道:“突厥刚刚平定,纵然再叛,也不足为惧,看来陛下还是有考虑的。”
长孙冲摇头道:“施行这种制度后,突厥人肯定会怨恨朝廷,将来一定会再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