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绑匪是同行? (第2/2页)
通常人在说话时,只要开口了,就会习惯性地将整句话说完,然后才会进行下一步动作。
因此,一定是齐建东旁边的人看到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于是匆忙将手机抢了过去。
于大章看向那名操作电脑的警员:
“获取的数据够了吗?”
是的,他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正因为他对技术这方面不太了解,才让他有了侥幸心理。
“还是不行。”那名警员摇摇头:
“还是27秒,就差那么一点。”
“两次迭加应该足够了。”于大章不甘心地问道:
“对方没有更换手机,两次通话都是同样的号码,应该可以迭加吧?”
在他看来,既然每次通话都会获取数据,那同样的手机号,通话次数越多,获取的数据自然也会越多。
“你当这是上小学做加法呢。”
还没等那名警员开口,钱程先不乐意了:
“定位基于实时数据更新,每次定位请求都会重新计算当前坐标,前一次定位结果不会自动延续到下一次请求。”
他给了于大章一个白眼:
“你不懂就不要乱说。”
“有时间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别一有时间就去找女朋友,刑警最忌讳用下半身思考问题。”
说话太损了……要不是关系好,于大章就要怼回去了。
又在技术科等了一会儿,见齐建东没再打来,于大章想了想,又回拨了过去。
结果却听到了关机的提示音。
这下好了,哥俩的电话全关机了。
离开技术科,于大章回到一大队,坐在自己办公的位置上,他开始沉下心来思考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反侦察能力有点过于强悍了。
直到现在他才意识到,对方那个玩脑子的,不一定是智商多么高,而是从事过类似的工作。
有些事不是智商高就能想到的。
比如,定位所需要的通话时长。
如果是个普通人,会认为定位时长最少需要一分钟时间,因为影视剧中都是这么演的。
只有接触过刑事工作的人,才会知道这个极限时间是30秒。
还有……
能想到藏在烂尾楼里,说明对方很熟悉警方的调查手段,并对城市天网也有一定的了解。
普通人肯定没有胆子和警方玩心理战。
既然敢这么做,就说明对方是有信心可以摆脱这次追捕,这份信心极有可能来源于经验。
碰到同行了?
也只有这个解释最符合逻辑。
于大章转头看向窗外,思维运转。
如果是同行,那这次的绑架案还真就不太好办了。
对方制定的计划也肯定是针对警方的。
假设一个人熟知警方的所有追踪手段,有没有可能金蝉脱壳?
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有许多人在国内查无此人,但却在海外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
明天就是最后的机会了……于大章预感到这次的绑匪很有可能会达成目的。
就在他考虑下一步该如何破局时,吕忠鑫给他打来电话。
“查到了。”
电话刚接通,吕忠鑫就急匆匆地说道:
“这个村里还真有一个会钣金喷漆的青年,我问过那家人,他的家人说他一个月前外出务工,至今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