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8章 价值10万科研点数的灵光一闪 (第2/2页)
“中子增殖模型完全准确,不太像是理论层面出的问题。”
房间另一边,黄知涛把头发抓得乱蓬蓬的:“源项定义也没问题,所有边界条件都核对过了……”
彭觉先站在白板前,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他的西装外套早已脱下,衬衫袖口卷到手肘,露出青筋凸起的小臂。
“再查一次反应堆参数。”他抓起马克杯灌了一口冷咖啡,“确定之前计算时候的堆芯模型能跟实际情况对上么?”
方鉴明调出数据:“堆芯和控制转鼓的几何分别是为六棱柱模块和不同半径的圆柱体,并且在几何尺寸上与中子学模型相一致,快中子能谱下反应堆的缓发中子参数也能对得上……”
“……”
显然,问题已经不是他们在这里能够解决的了。
彭觉先盯着那些数字,内心有些挣扎。
几分钟后,他突然抓起外套:“准备回国。”
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又补充道:
“有些数据不好传输,还是直接带回去比较方便,方教授留下继续常规实验,小黄你跟我走一趟。”
……
在常浩南最开始听到荷兰那边测试失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当回事。
一种全新的概念级技术,在测试过程中怎么可能一点错都不出,只要总结经验能保证不重复出现问题就算是顺利推进了。
直到彭觉先表示自己会专程回国,把测试数据带给他分析,这才意识到情况可能有些麻烦。
毕竟对方也是搞核研究出身的专家,虽然在无外中子源模型计算这块不太专业,但对于等闲的方案或者操作漏洞肯定有能力就地解决。
“这次实在是有负组织所托啊……”
在国内跟自己人面见,彭觉先也没必要再强行绷着,一上来就显出了几分失落和愧疚:
“没能打出个开门红不说,连问题出在哪都没搞明白……”
常浩南知道,这种时候自己安慰对方是没用的,关键在于迅速找出症结所在。
“启动特性你们肯定已经分析过了,而且还不止一遍,那我这边再重复工作的意义恐怕不大。”
他直截了当地说道:
“所以,我准备把重点放在反应堆启动参数上。”
彭觉先:
战术后仰.jpg
“这可是个难以想象的工作量级……”
理论上讲,就像是程序的运行日志一样,只要代码是自己写的,而且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检查完,总能找到bug在哪。
但任何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真正debug的时候,哪可能有那么容易。
人又不是机器,总会有疏忽的地方。
“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并不准备用无差别遍历的笨方法。”
常浩南的语气相当肯定,以至于虽然彭觉先仍然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选择了同意对方的计划,又建议道:
“需不需要我从核工业口那边给你调些懂行的人来,总归能加快一点进度。”
常浩南摇摇头:
“不用,这活光靠人多没用……”
“……”
送走彭觉先之后,常浩南重新回到了电脑前.
如此大量的数据,单靠肉眼阅读和人脑分析,甚至一遍可能不够还要两遍三遍,那搞起来就没个头了。
如果是等闲项目倒也无所谓,但HFR的排期很紧,如果错过这几个月就要再等好几年,眼下可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
于是,他准备开个挂。
无外中子源启动在理论上毫无疑问是能够走通的,常浩南对这一点有绝对的自信。
因此,完全可以靠系统来迅速找出问题所在。
这些年来,他在LV4的理论等级上一直停滞不前,但好在已经积攒下了六位数的科研点数,甚至足够直接完成一项中等规模的系统项目。
然而,在打开日志文件,并向系统表明了自己的要求之后,脑海中浮现出的要求却让他大吃一惊——
【消耗科研点数: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