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故人归来 (第1/2页)
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待着舒坦。
吃过早饭,趁着天还凉快,李天明扛着锄头出了门。
他不在家,家里的自留地都是宋晓雨在种。
可她毕竟不是农村长大的,结婚后,李天明是个疼媳妇儿的,轻易不让她下地干活。
那自留地……
李天明昨天傍晚去看了一眼,弄得跟狗啃的一样。
今天没啥事,他过去归置归置。
“天明,这是下地啊?”
“去自留地瞅瞅。”
和乡亲们打着招呼,李天明到了山脚下的那片自留地。
别看一家只有几分地,当初困难时期,可是派上了大用场。
说起来,还得感谢李学庆,别的村都把自留地归入大集体的时候,李学庆硬是顶着压力,甭管谁来,就是不同意。
“三叔!”
李学工比李天明来得还要早,已经在地里干上了。
“咋不多睡会儿,你家那块地,等会儿我就给拾掇了。”
李天明下到地里,将结块的土捣碎。
“躺不住,闲着也是闲着。”
叔侄两个说了几句,便闷头干了起来,直到太阳晒着后脊梁,才放下手里的活,找了棵大树纳凉。
“三叔,抽这个!”
李天明递过去一根烟。
“这又是啥牌子的?”
李学工接过,看着过滤嘴上的洋码子。
“香江带来的,谁知道叫个啥牌子。”
李学工笑了:“得嘞,我也开开洋荤。”
将烟点燃,深吸了一口,满脸的享受。
“三叔,我把天洪放在香江了,我三婶儿没埋怨我吧?”
“埋怨啥?以前还不是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跟着你,我和你三婶儿都放心,要不是你愿意带着他,天洪跟我一样,都得是土里刨食,吃苦受累的命。”
对李天明,李学工夫妇两个是打心里感激的,只是作为长辈,不好意思把感谢的话,挂在嘴上说。
“出去见见世面挺好,甭跟我一样,去趟县城都找不着北。”
叔侄两个正说着,又有人朝这边走了过来。
到了跟前又停下了脚步,犹豫了半晌,还是低着头,下到了地里。
“这老东西!”
李学工朝地上吐了口唾沫,看那人的眼神,一百个瞧不上。
“天明,你没把村里的股份给他就对了。”
来人正是杜立德,现在的他看上去比年前更老了。
还不到六十的年纪,头发已经花白了,腰也弯了下去,没抡几锄头,就一阵咳嗽。
“他又咋了?”
这些年,李天明从不主动打听杜家的事,他又经常不在家,杜家发生啥,没人和他说,他还真不知道。
“作妖呗!你不是把股份给他家的二闺女了嘛,这老东西也不知道是咋想的,堵着门的去要,闹了好几场了,真要是把二闺女给闹得冷了心,看以后谁还管他。”
李学工的声音不小,杜立德明显是听见了,抡起锄头都是有气无力的。
“杜巧没给他吧?”
“二丫头傻啊?股份多金贵,他们两口子能不知道?前些日子闹那一场,杜巧说了,从今往后,袁新刚不算倒插门,家里的事袁新刚做主,把那老东西气得好几天都没出门。”
杜立德听不下去了,背着身,扛起锄头就走。
“他还知道害臊!”
李学工讥笑道。
李天明没说话,只是看着杜立德。
上一世的这个时候,李天明已经把日子过起来了。
杜立德夫妇沾他的光,小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坦了。
逢人就讲自己有眼光,找了个好女婿。
这一世,好女婿注定是要和他无缘了。
要是老老实实的,将来袁新刚和杜巧夫妇还能帮他养老,要是再作,凄凉的晚年已经可以预见到了。
“三叔,我去弄点儿柳条,等会儿咱把几家的架子搭起来。”
黄瓜和洋柿子已经开始抽条了,再不搭架子,一场雨下来,秧蔓能爬的到处都是。
“行啊!你去,我再把地耪一遍。”
山上就有大柳树,李天明去了没一会儿就下来了,扛着一大捆粗壮的柳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