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乐园 (第1/2页)
巴鲁姆的朋友是谁?那些大腹便便的胖子,挥舞着警棍,走在马路上,滋扰那些摊贩,收取保护费的就是。
他说的当然是那些警察。
第二天巴鲁姆出钱请了一个当地人给他做翻译,北印度说印地语,班加罗尔说卡纳达语。
他不会说当地语言,也不会说英语,只能找人翻译。
他去了最近的警察局,手里拎着那只红色旅行袋,装出一副大人物的神情,不停地晃动着手中的包,好让那些警察个个都看到。
他还把刚印好的名片分发给他们,且坚持要见他们的头,也就是警察局长。
他们最后终于让巴鲁姆进了他的办公室,那只红色旅行袋起到了神奇的作用。
他们的头坐在一张巨大的办公桌后,卡其布制服上别着闪亮的警徽,额头上贴着的红点代表着他的宗教信仰。
他身后有三张神像,但都不是巴鲁姆要寻找的。
不过,感谢神。那里还有一张甘地的像,放在角落里。
巴鲁姆满脸堆笑,双手合十,将那红色旅行袋递给了他。
接下来的事情,就和在无数印度警局或者官邸发生的那样,双方相谈甚欢。
真令人不敢相信,你刚亮出钞票,所有的人就立刻能听懂你所使用的语言。
是的,巴鲁姆说的是印地语,那个警察局长也用印地语和他交谈,而不是刚进门时高傲的卡纳达语。
在巴鲁姆和局长讨价还价的时候,那张通缉令就在那里,而且上面还有他的一小张黑乎乎的相片。
两天后,巴鲁姆给互联网公司曾经拒绝过他的那位好心的女士打了个电话,结果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她的出租车服务已经中断了,警察搞了一次突击检查,发现大多数司机都没有驾照。
“我很抱歉,女士,”巴鲁姆说,“我向您表达我的同情,此外我也向您介绍我的公司,真理出租车公司。”
“你的司机都有驾照吗?”
“当然都有,女士。您可以打电话向警方核实。”
她肯定给警方打了电话,然后又给巴鲁姆回了话。
巴鲁姆认为警方肯定替他说了一些好话,结果他的公司按照英文的说法,就是“起步”了。
哦对了,“萨蒂亚”在印地语里的意思就是“真理、真实”的意思。
巴鲁姆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义,代表着他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和“自由”。
萨蒂亚先生,您是一个伟大的主人。
最初巴鲁姆也是司机之一,但他后来不再开了。其实他并不喜欢开车,与人聊天要有意思得多。
仅仅半年功夫,他的出租车业务就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公司。他有十六个司机,二十六辆车,分成了几班。
是的,没错:某个人的四百万卢比,再加上勤奋努力,足以在这个国家创造出奇迹。
如果将他的不动产和银行持股合在一起,巴鲁姆的身价早已到了相当于他当初从萨蒂亚那里借来的钱的五六倍。
他甚至还为自己的公司搞了网站,上面有他的座右铭:我们推动科技前进!而且用的是英文。
那崭新的二十六辆丰田凯美瑞,全都配备了夏天所需的空调,全都与著名科技公司签了约。
哦对了,巴鲁姆现在也改了名字,叫萨蒂亚.尼沙坨。来自印度北方的企业家,现在定居在了班加罗尔。
这些信息一同登记在了公司的官网上,他告别了自己的过去。
巴鲁姆有时候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被抓住,那些鸡笼总得有人去冲破它。
他不在意亚达夫家族的悬赏公告,他已经改换门庭:他现在成了可以在印度逍遥法外的那些人中的一员。
每到这时,他就会抬头望着头顶的吊灯,只想举起双手高喊,声音大得足以通过客服中心的那些电话一路传到美国:
我成功了!我已经冲出了鸡笼!
可有时候,街上有人高喊“巴鲁姆”,他还会扭过头去,心想,自己的身份暴露了。
如果被捕,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就算你把所有的棕色信封和红色旅行袋都给警察,他们仍然会继续敲诈你。
某一天或许会有一个身穿制服的家伙指着他说,时候到了,巴鲁姆。
不过,即使即使被关进监狱,即使要顺着木楼梯走向绞索,巴鲁姆也不后悔。
只要能体验一下不当仆人的滋味,哪怕是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这一切也是值得的。
西装革履的巴鲁姆收拾心情,端着红酒,慢条斯理的走向那个众星捧月的人物。
“苏尔先生,经济特区简直是个天才的想法,我觉得真理出租车公司和您这边展开更多的合作.”
苏尔置业下面的地产生意越来越多,除了几处商圈,还慢慢开始涉及市政建设。
比如孟买沿街的绿化,还有月台车站的承包工作。
这个城市的人口一直在爆发式的增长,即使孟买已经有了几十条贯穿全市的铁路,依旧拥挤不堪。
每到早晚高峰时,交通系统就高速运转,异常繁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