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特派员下乡,民兵队堵路 (第1/2页)
干旱如同一条无形的鲲鲲,展翅绵延几千里,盘踞在山河四省的上空,吮吸干了空中的水汽后,又开始贪婪地吮吸大地残存的水汽。
六月的天空湛蓝得刺眼,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安果县上焦渴的土地。
吉普车在道路上奔驰,钱进往外看,心情很沉重。
故地重游啊。
上次查看虫灾影响的时候,他就重点跑了安果县,如今又回来了。
麦田里,曾经顽强挺过虫灾的麦苗,如今成片成片地枯萎、倒伏,焦黄的叶片在热风中发出沙哑的簌簌响声,很刺耳。
这片麦田完了!
真就应了电影电视里那句话,大罗金仙下凡也难救!
土壤的裂缝在田地中如同蛛网般蔓延,仿佛大地张开了无数干渴的嘴。
空气灼热而干燥,钱进坐在车里都得时不时抿口水。
司机小孙轻声问他:“钱指挥,还要继续转吗?”
钱进摆摆手:“去指挥所吧。”
再看下去也没什么好看的。
就一句话。
旱灾无情!
安果县抗旱救灾指挥所是在县府大院里,指挥所设在了一座大仓库中。
空间很大,窗户太小,这导致气流不流通,指挥所内的气氛比外面的天气更让人感觉燥热难耐。
就跟在市指挥部里一样,这地方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几乎不曾间断。
不用说,每一个电话都是焦灼的求救信号。
同样类似的是,指挥所墙上也挂着的地图,全县旱情分布图。
图里内容被不同颜色的图钉和线条标注得密密麻麻,触目惊心;工作人员步履匆匆,面色凝。
钱进汽车停下他走进去,不少人注意到后立马互相使眼色。
抗旱办公室主任、抗旱救灾工作指挥所负责人柳长贵看到他,立马放下手里的彩色铅笔上来握手表示欢迎:
“千盼万盼,总算把钱指挥您给盼来了,您来了,我们的旱情就有指望了。”
“钱指挥您来的着急,没吃午饭吧?我马上让伙房给准备两个菜……”
“准备五个,咱俩喝两杯。”钱进笑吟吟的说。
柳长贵一愣,“啊?这这这个时候?这不好吧?”
“您也知道不好?那准备两个菜就好了?什么时候了还要客气?”钱进毫不客气的训了一句。
他此时心情很不好。
难免冲着柳长贵发火了。
因为这指挥所确实有些工作干的很不好:
“我从进县府大院开始,这一路过来也就半分钟,进进出出得有五六个人吧?这是干什么的?”
柳长贵解释道:“是这样的,我们的抗旱工作需要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他们都是出去协调工作的——有时候电话打不通……”
钱进进去看仓库情况。
仓库很大,占地面积得有三四百平,里面放置了十几张桌椅,空间利用率极低。
他便说道:“把咱们抗旱相关部门和科室统计一下,让他们到仓库来选位置,然后让他们派个人过来办公。”
现在一切以救灾为大局。
另外他也太清楚当下官老爷们的情况了。
各部门、科室冗员现象很严重,根本没几个人干活,都在摸鱼。
大爷下象棋、大妈织毛衣,小伙子搞文学创作、小姑娘研究《人民画报》、《大众电影》。
而这些已经算是干正事的了。
不干正事的忙什么?
忙着搞破鞋!
所以钱进才不会惯着他们,该过来干活的就得过来干活。
市里抗旱指挥部的总指挥是二把手,县里指挥所的总指挥就是水利单位的一把手了。
柳长贵还喊不动这些单位派人呢。
钱进自己也不喊,他给郑国栋打电话,把情况一说,等他挂断电话,然后安果县的一二把手先屁颠颠的跑来了。
再不来真得吃处分!
钱进自己也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并没有光调动底下人干活,来到指挥所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他便一头扎进了最棘手的问题——
如何保障那些水源彻底枯竭、人畜饮水都成问题的偏远地区的基本生存用水?
地图上几个被红色圆圈重点标注的区域,钱进给指挥所的七个高层干部开会:
“小别水公社的王家沟、李家洼两个生产大队,南岭公社的西山坳、北岭子两个生产大队,这几个地方,不适合画红色,给我改成黑色!”
指挥所副所长钟建新下意识问道:“黑、黑色?”
钱进说道:“对,这些地方山高路远,地下水位深,打井队一时半会儿打不出水来,原有的水塘、水窖早就干了,地里庄稼都枯死了。”
“现在他们吃水已经成大问题了吧?”
柳长贵沉重的说:“钱指挥您猜的对,这几个地区的老百姓现在靠消防车从几十里外拉水,一天一趟都保证不了!”
“再这样下去,我看他们这些地方是要出大问题!”
过来给他们倒水的司机小孙闻言低声说:“钱指挥可不是猜的,他来之前先下乡把这几个最困难的地方看过了。”
围坐在办公桌前的一行人顿时沉默下来。
早就听说过钱进是个能干事的领导。
百闻不如一见。
钱进眉头紧锁,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那几个红圈上:“水,必须保证老百姓有水喝!这是底线,各位同志,指挥所有什么应急方案?”
柳长贵等人无奈的说:“应急方案就是往乡下送水,可是钱指挥您以前来过我们县里,我们这里穷啊,全县能调用的卡车就没几辆。”
“主要是有些卡车是工厂所属,工厂的生产任务也很重,需要保障运输工作的畅通,我们也不能给把人家的卡车都给征用过来。”一个叫薛磊的干部说道。
钱进点点头,这是在理。
抗旱是头等大事但不是只有这一件事,他作为特派员也不能拿着鸡毛当令箭,让全县工厂机关什么事都不干了,全配合自己来抗旱。
但这事也有办法解决。
钱进用拳头捶了捶桌子,说道:“现在你们是怎么送水?”
“打电话每天统计情况,然后派卡车针对性送水,哪里缺水送哪里,这叫精准抗旱。”柳长贵说道。
钱进摇头:“这样不行,要成立‘送水路’!”
“固定车辆、固定责任,集中全市所有能调动的运水力量,消防车和改装卡车是主力,要与各生产大队进行一对一挂钩,至少每个生产大队得有两辆车送水。”
好几个干部叫了起来:“哪有那么多的车啊?”
钱进说道:
“怎么没有?首先我建议,动员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有带车斗的卡车,让司机同志们辛苦一些,除了本职工作外,每天起码给相应生产大队送一趟水。”
“此外把拖拉机、三轮车等农用车给动员起来,这个公社是不缺的,它们的车斗来不及改装上水罐,那就在里面铺上厚塑料布,用木框固定,做成简易送水车。”
他又在地图上做标记:“南岭公社往东有一个出水点,距离是十二三公里左右。”
“这个天对于人力来说,来回二十五公里运水的方法不可靠,可对于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乃至三轮车而言,这段距离不成问题。”
柳长贵问道:“小别水公社、金家旺公社呢?还有几个公社距离取水点太远了,来回得有四五十公里。”
“并且它们那边路特别不好走,我们下乡乘坐的吉普车都跑的摇摇晃晃……”
“用拖拉机车斗搭配塑料布运水肯定不行,必须需要水罐。”薛磊摇摇头。
然后他想了想问道:“要不然,把拖拉机、三轮车的车斗缝隙给焊接好,直接运水?”
“会洒出来!”柳长贵苦笑,“我试过的,拖拉机跑一趟,本来拉了七八个立方的水,结果摇摇晃晃回到生产队一看,只剩下一半了!”
钱进说道:“所以我们要采用二段接力的方式来进行运水,把可以全天候用来送水的消防车、改装卡车全集中起来。”
“它们专门跑破路,每个大队选位置设置集散点,大队与集散点之间的路途要平坦。”
“那么卡车装满后运送到集散点,放水给公社所属的运水车,由此交接,最后让社员们自己去打水。”
“这样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运力,扩大送水覆盖面和频率!”
“好,这个办法可行。”柳长贵立刻表示支持。
“就这么办!”其他人没意见。
钱进说道:“厚塑料布我来解决。”
“柳长贵同志,你负责‘送水路’的总调度,交通口、治安口要全力配合,确保运输路线畅通。”
“经委的同志负责动员企业工厂所属卡车的援助工作,我们不占用它们太多的运力,只需要它们的车一天能跑一趟乡下就行了。”
柳长贵去跟刚搬到仓库办公的经委工作人员一说,小伙子脸当场就红了:“我动员过……”
“有困难?”钱进见此隔空问道。
小伙子沮丧点头:“对,都有困难……”
钱进毫不客气的说:“那你去解决困难,如果你解决不了,那你就去乡下一线开展工作,县里的工作由你们领导去干。”
“你们领导要是也解决不了这问题,那他也去一线,再让上级去解决。”
“没关系,你们都解决不了那我去解决,我要是解决不了,我自请下一线!”
事实上钱进这边条件卡的并不死。
只是让工厂企业单位动用闲置卡车每天送一趟水而已。
实际上市里闲置卡车都已经全部被强行征用给周边重灾区送水了。
这是政治任务!
事实证明只要死命令下达了,很多工作是可以推行下去的。
在指挥所的强力推动下,各条“送水路”迅速成立并运转起来。
汽车的轰鸣声在通往水源地的道路上日夜回响。
各公社农机站热火朝天地开始改装工作。
大量厚重结实的塑料布被送到。
农机站的工人在拖拉机等农用车的车斗里铺设巨大的塑料布,用粗木方和铁丝固定边缘,制作成一个个简易却实用的“土水罐”。
还有几个生产大队着急用水,把驴车牛车赶来了,也想改装木车。
奈何木车承压能力不够,再说这老牛瘦驴的也拉不动动辄几吨的水。
改装工作很快完成。
卡车载着庞大的水罐游走在水源地和集散点之间,农用车则等候在集散点,水来了立马接下送回生产大队甚至直接送入生产队。
运输工具问题差不多得以解决。
诸多汽车扬起灰尘行驶在各公社道路上,像是一片蜘蛛网上出现了好些钢铁蜘蛛。
它们共同编织这张水网。
至少解决了重灾区农民喝水和家禽家畜饮用水问题。
钱进坐镇指挥部临时设立的“送水路调度中心”,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作战室。
墙上除了灾情图还挂上了各种颜色线条更多的送水路线图,旁边有对应的时刻表。
本来响彻不停的电话终于安静了一些。
他过来的第二天,韩兆新不放心就给他打了电话:“小钱,你那边怎么样?需要我们指挥部提供什么帮助?”
钱进抓住机会赶紧要车要粮食要水源。
韩兆新说道:“没有!”
钱进当即无语。
那你问个锤子呢!
不过他也知道指挥部的不容易,确实没有多余的资源了。
他只能叹气。
韩兆新问道:“你那里,情况没法解决了?”
钱进把接力运水路的行动介绍了一遍,说道:“其实还好吧,现在几个重灾区的用水问题勉强能解决,我还是想手头有更多的资源,尽量帮他们解决点自留地用水问题。”
“农民家底太穷,夏粮颗粒无收太伤他们了,如果可以我真想帮他们保住点粮食,哪怕保住点粗粮让他们能给孩子填饱肚子也行!”
韩兆新深吸一口气,最后徐徐吐气说道:“我给你调五部卡车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