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四回 九黎归化赐蚕种 四海宾服贡丝帛 (第1/2页)
涿鹿战后:九黎初定
涿鹿之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大地还弥漫着战争过后的肃杀气息。黄帝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心中却并无胜利后的轻松。这场战争虽已结束,但天下尚未真正太平,九黎部落的安置成为了他心头的一块巨石。
嫘祖轻步走到黄帝身边,轻声说道:“蚩尤虽死,可九黎部落的百姓皆是无辜,如今他们人心惶惶,我们该如何是好?”
黄帝叹了口气,转身握住嫘祖的手:“我正为此事烦恼。九黎部落善战,若不能妥善安抚,日后恐生祸乱。但若是一味打压,又非我所愿。”
嫘祖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陛下心怀天下,以仁德为本。依我之见,不如先派人前往九黎部落,告知他们战争已息,我们并无赶尽杀绝之意,让他们安心。”
黄帝颔首赞同:“此计可行。只是九黎部落向来与我们风俗不同,语言也多有不通,派谁去合适呢?”
嫘祖想了想,说道:“仓颉学识渊博,又善于观察各族风俗,且他能言善辩,或许可担此重任。”
黄帝眼前一亮:“嫘祖所言极是。仓颉确实是不二人选。”
于是,黄帝立即召来仓颉,向他说明了此事。仓颉领命,带着几名随从,踏上了前往九黎部落的路途。
当仓颉一行到达九黎部落时,只见部落中一片萧条,百姓们满脸惊恐,对他们充满了戒备。仓颉见状,心中一阵不忍。他站在部落前,用温和的声音说道:“九黎的百姓们,莫要惊慌!黄帝陛下派我前来,是为了告诉大家,战争已经结束,黄帝陛下不会再追究过往,他希望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
起初,百姓们并不相信,有人大声喊道:“你们都是骗子!黄帝打败了我们,怎会如此轻易放过我们?”
仓颉并不生气,他耐心地解释道:“黄帝陛下心怀天下,他所追求的是天下大同,而非赶尽杀绝。只要大家愿意放下仇恨,归顺黄帝,黄帝陛下定会一视同仁,给予大家和平与安宁。”
仓颉又向他们讲述了黄帝的仁德之举,以及天下一统后,百姓们将能享受到的种种好处。渐渐地,百姓们眼中的戒备之色开始消退,有人小声问道:“那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仓颉说道:“黄帝陛下会派人教导你们农耕、畜牧之法,让大家能吃饱穿暖。只要大家努力劳作,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在仓颉的耐心劝说下,九黎部落的百姓们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决定归顺黄帝。仓颉返回后,将情况如实告知黄帝,黄帝心中的大石总算落了地。
然而,如何真正让九黎部落融入,实现各部落的和谐共处,黄帝和嫘祖又陷入了深思。
嫘祖献策:蚕种赐民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色如水,洒在黄帝与嫘祖居住的营帐。嫘祖坐在铜镜前,梳理着如瀑的长发,心中却仍在思索着九黎部落的事情。黄帝处理完政务,走进营帐,看到嫘祖若有所思的样子,轻声问道:“嫘祖,还在为九黎部落的事烦恼吗?”
嫘祖放下梳子,起身走到黄帝身边,说道:“陛下,九黎部落虽已归顺,但要真正让他们融入我们,还需费一番心思。我一直在想,我们能否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黄帝微微点头,示意嫘祖继续说下去。嫘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陛下,您还记得我当初发现蚕茧,发明养蚕缫丝之术的事吗?”
黄帝微笑着说:“当然记得,这可是你为部落立下的大功,让我们的族人从此有了温暖、舒适的丝绸衣物。”
嫘祖接着说:“如今,我们不妨将蚕种赐予九黎部落,并传授他们养蚕缫丝之术。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还能促进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当他们学会了这项技艺,穿着我们传授的方法制作出的丝绸衣物,心中对我们的认同感也会逐渐增强。”
黄帝听后,眼前一亮,拍手称赞道:“嫘祖,此计甚妙!这不仅是给予他们生存的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有了共同的技艺和生活方式,两个部落之间的隔阂自然会慢慢消除。”
嫘祖又补充道:“不过,传授技艺并非易事,需要选派一些精通养蚕缫丝的族人前往九黎部落,耐心教导。而且,还得考虑到九黎部落的气候、环境是否适合桑树生长,若有不适,我们还需想办法改良蚕种或种植其他适合的桑树品种。”
黄帝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就交由你负责。你挑选一些得力的族人,组成传授队伍,务必将养蚕缫丝之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九黎部落。至于桑树种植的问题,可让擅长农耕的族人一同前往,勘察当地土地,寻找解决之法。”
嫘祖领命,心中既有责任的重担,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她知道,这一举措不仅关乎九黎部落的未来,也将对整个天下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赐种之行:亲赴九黎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黄帝与嫘祖带着蚕种、养蚕工具以及精通养蚕技术的族人,踏上了前往九黎部落的路途。随行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马蹄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扬起阵阵尘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