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经念歪的清朝 (第2/2页)
举个例子,某某县,有地十万顷。
那你这个县令就必须给我收上来十万顷的地税。多了少了我不管。只要你完成任务就行。
然后,搞笑的地方就来了。
地方官员和大地主开动他们那个欠开瓢的脑袋一琢磨:对呀!!给足国家的,上够上司的,那剩下的不都是自己的吗??
国家把税收摊我的土地里了,那我再把这部分税收摊回给泥腿子不就行了?
老子加租!以前一亩地,租金二钱银子,现在老子要四钱!
那个武大啊,你们家想不交税可以啊,让你们家潘娘子……过来陪我嘿嘿嘿……
啥?你说你有个弟弟叫武二?哈哈哈,那当我没说过。
如果地主心情好,只是把赋税简单的摊回佃户头上也就罢了,如果心情不好,一亩地的地租我要你八钱!
谁有意见?谁敢有意见?
绕了一大圈子,好不容易施行的摊丁入亩,反而把百姓的负担加重了。
一开始,清朝也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试着想办法解决。
但清朝这个朝代就很特殊,本就是以少治多。自己家里内部也不团结,亲戚也勾心斗角。
加上外部压力日益增大,以及后来的皇帝远没有前几位的魄力那么大。
最后清政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见。
反正银子收到国库就行,底下百姓死活和我们没关系。
光是摊丁入亩屁、火耗归公乱七八糟的,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摊丁入亩中后期那不是光乡绅地主在反对,底层百姓也在反对。
只不过清朝的手段比较直接,有意见直接八旗兵上门面谈。
啥?讲道理??
嘿嘿!老子不识字!!
然后清朝从上到下就开始彻底疯狂了!
对于政府国库来说,摊丁入亩是极为成功的,因为它保证了税一定能收上来。
这也就导致,清政府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亡于财政的华夏大一统王朝。
对于地主乡绅而言,既然上面给我加担子,那我再把担子加回给农民不就得了?
农民:彻底疯狂!!!!都tm别活!!!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清朝完成了摊丁入亩一系列政策,可民变发生率依旧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朝代,没有之一。
因为是真活不下去了。
除非清朝雍正以后的皇帝,个顶个都是头铁战士,和乡绅官僚阶级死磕一百年,连着死磕几任皇帝,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缓和。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也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但很可惜,被清政府假和尚念错了经。正法邪用,如之奈何呢?
清朝减税政策确实多,可那根本就不是给百姓减的,因为实惠并未落到百姓手里,那相当于是朝廷给大地主的恩惠。
和底层老百姓屁的关系没有!
雍正确实是一个正八经的皇帝,但他的本质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为优先。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如果允许,能够改善民生,他自然乐于去做。
可摊丁入亩的阻力以及后续的麻烦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所以这个政策最后只能算一个半成品。
因此薛虹对于清朝的评价是:一流的制度,不入流的统治者。
整个华夏,有且只有清朝是在国库富裕的情况下,把自己玩死了,欠了一裤兜子的债不说,还弄的人憎狗嫌。
汉族恨,满族也恨!!里外不是人。
所以说,政策再好,也要看人怎么去执行!
经念歪了,念再多的经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