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论元谋蔬菜 (第2/2页)
中年男人又喊道:“等等,你还没说为什么元谋蔬菜会卖不出去!”
他这话声音不小,又是本地语言,顿时引起了市场里不少人的注意。
陈家志感觉有很多道目光咄咄逼人的看着自己。
中年男人也意识到了不对,又说:“有空吗,去茶馆喝杯茶聊聊?”
陈家志犹豫了下。
男人又解释道:“哦,我叫马明,正好在做一个这方面的调查,对你们刚才聊的内容挺感兴趣,想探讨一下。”
估计这人可能是哪个学校的,陈家志在心里猜测了下,同时周围人也在变多,便同意下来。
很快到了茶馆,马明询问了后,给三人都来了杯普洱茶。
随后才又聊起了蔬菜。
元谋的冬早蔬菜,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产值上亿元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元谋热坝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沙江畔大菜园’。
“元谋的蔬菜年产量早就达到了10万吨以上,今年东北、华北、西北的客户也早早就来元谋等着蔬菜上市。
可惜受运力制约,元谋只能根据铁路运力来计划生产,否则也会出现菜运不出去而烂市。
但铁路运力在逐步放开,公路运输也在改善,未来元谋只要控制好蔬菜增长面积,怎么也不至于会卖不出去吧?”
马明说完,端起茶杯,目光灼灼的等着陈家志回答。
都到这一步了,陈家志也只能如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是在花城做蔬菜生意的,自己也经营着菜场,能经常接触到广东的蔬菜基地和菜贩子。”
“广东也是南菜北运的基地,是元谋的直接竞争对手之一,元谋能生产的黄瓜、番茄、洋葱等冬早蔬菜,广东全都能生产,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这还只是广东一地,还有海南等地区。
同时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北方大棚也越建越多,元谋的蔬菜并不是不可替代。”
陈家志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进行阐述。
马明皱起了眉头,“你的意思是冬早蔬菜会很快饱和?”
“会趋于饱和。”陈家志先肯定道,又说:“但导致元谋蔬菜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还是品质。”
马明不太认同,陈家志建议他多出去看看。
“就拿冬番茄来说,这些天我和很多商户聊了聊,在五六年前,元谋的冬番茄有多少,京城就能要多少。
但现在呢,据我所知,没以前好卖了,也卖不上价了,原因你们调查过吗。”
马明沉默的又喝了一口茶,“但也并不代表元谋的菜就会卖不出去,元谋现在也只有5万多亩冬早蔬菜,冬早蔬菜销量只占全国‘南菜北运’的10%,与全国的需求相比微不足道,谈饱和还早了点。”
陈家志估计他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人员,各种数据信口拈来,便不想与其起了冲突。
只是马明颇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只单从买菜人的角度来评判,与广东和山东相比,元谋的蔬菜品质……”
陈家志犹豫了下,见马明还算平静,才说出最后两个字。
“低劣!”
马明瞬间就绷紧了身体,薛军也警惕了起来,好家伙,你说就说嘛,还加重语气干嘛。
还好马明很快克制住了,“低劣在哪些方面?”
陈家志又说:“我只拿元谋的番茄与广东湛江相比,新鲜度、色泽、大小等外观耐看方面,乃至于风味上都有不小差距。
而大城市老百姓兜里现在也有钱了,要消费优质蔬菜,宁可吃贵些,吃少些,也要吃好的。
什么是优质蔬菜?看有看样,吃有吃味,货真价实,这才是优质蔬菜!”
马明又问:“还有吗?”
陈家志又迟疑了。
马明笑道:“畅所欲言,我也不会拿你怎么样,就想听听你的看法。”
“其实这是我发现的商机,原本不想说的。”陈家志摇头失笑。
“我发现元谋人习惯了坐等客商上门买菜,华北、东北、西北都是如此,然后元谋人再去适应找上门来的需求。
但现在山东和广东都在主动出击,走出去找市场,努力适应外面的市场需求与坐等市场本身就是不小的差距。
再加上元谋当下的蔬菜品质低劣、包装差~
而华北和东北离山东近,等再过两年,华北和东北的客商可能就不会上门,到时元谋蔬菜卖到哪里?所以烂市并不是我危言耸听~”
马明怔住了,思索着其中的细节,竟觉得很有道理。
薛军问:“那商机又从而何来?”
“产地烂,外地销售旺啊!”陈家志说得理所当然。
薛军直拍大腿,顿感遗憾,差价这不就出来了吗?
多好的赚钱机遇,说出来干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