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以中有足乐者 (第1/2页)
翌日,天光微熹。
眼皮上出现了朦胧的亮光,陆北顾挣扎了一下,睁开了眼睛。
早晨的寒意透过门缝挤进学舍,麻布被里有着难得的暖意,头脑昏沉的他颇有些恋恋不舍。
但下一秒,陆北顾就一把将今年新做的麻布被掀了起来,因为用力太猛,里面的杨柳絮和敝绵都从缝隙里挤了出来。
看着飘出来的白毛,陆北顾的心里竟然升起了“要不要换个暖和的棉被”的念头。
这个念头甫一升起,就被他狠狠地甩了出去。
这时候虽然已经出现了棉花并被用来制作被子,但那都是有钱人家用来享受的,况且“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故事不是没有道理......换了棉被是不是还要换个大床?再然后呢?
最好一开始就不要有这念想。
经过这些时日,陆北顾已经很清楚自己要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
或许他还做不到范仲淹那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最起码,他要做到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活的更好,在不辜负本心的前提下,以笔为刀,在这个时代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而无论是想要有尊严、有品格地活着,亦或是立功、立言,都需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来一步步地去实现!
陆北顾叠好被子,起床去外面水井外刷牙。
跟很多穿越者前辈还需要苦逼地撕柳条、蘸粗盐不同,北宋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牙刷,也就是用木头做柄、马尾毛当刷毛的牙刷,在杂货店里就能买到,一般是5-6文铜钱,并不贵。
想省点钱自己手搓也可以,就是这玩意钻孔和薅毛都挺费眼珠子的。
牙膏倒是没有,因为很难做到液态保存,但是有牙粉。
其主要做法是将柳枝、槐枝、桑枝煎膏后冷却捣碎,加姜汁、细辛拌匀......一般是按份卖,一份里面有四包,拢共卖1文铜钱。
陆北顾拿笔筒似的木头牙缸从水井里打了点凉水,牙刷放进去搅一搅,然后打开牙粉包,蘸了一下就送进嘴里开始刷牙。
在拔牙能死人的年代,刷牙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每日仪式。
“陆兄起这么早?”
有个背着笈囊的士子走进了学舍的院落。
陆北顾定睛一看,正是当日在河畔为他呼救的两人之一,合江本地人张晟。
“张兄。”陆北顾赶忙漱了漱口,“想着早点起来借着晨光晨读来着,过几天要旬测了,多复习复习帖经。”
“晨读?”
虽然第一时间没转过弯来,但张晟还是靠着猜测字面意思明白了过来。
“陆兄倒是勤奋,可以带我一起吗?”
“乐意之至。”
陆北顾把牙具放回学舍,拿了县学发的《论语》出来。
光对着墨义下工夫也不行,毕竟考试还考帖经、诗赋呢,尤其是过几天的旬测,考的就是帖经和墨义两门。
而相对于需要理解且演变历史长、诸学派说法繁杂的《春秋》《礼记》来说,帖经所考的《论语》,那就真的是靠背就行了。
不过他也不是要去死记硬背。
一方面,陆北顾有自己的记忆方法能迅速记住内容,另一方面,《论语》的本质是语录,所以不能当哑巴,得读出来,而非在心里默背。
而这,也是他选择晨读这种方式的原因。
陆北顾与张晟站在学舍院落外,各自捧着《论语》诵读,清晨的露水沾湿了他们的衣角,但两人浑然不觉。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陆北顾低声诵读着,手指在四川最常见的竹纸所制作的书页上轻轻滑动。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