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山西的变化,蒸汽轮船的普及 (第1/2页)
清国与明国一直存在密切的贸易活动。
虽然清国同样地大物博,但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两国各有其特产。
而这些特产到了异国他乡,能够换来丰厚无比的回报。
利益是驱使人类前进的第一动力。
山西北部,宁化所。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北方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在全国重要地区设立了众多卫所。
山西地处北方边境,战略地位重要。
洪武十一年,在山西设立宁化所,最初为宁化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指挥使司管辖。
成化二年,明廷议定在宁武一带建关城,以古宁武军之名定名为宁武关,宁化所成为宁武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靖十九年,宁化所改隶于宁武关,由宁武关的三关总兵统一管辖。
因为其特殊的军事用途,宁化所的城墙高大坚固,一般由砖石砌成,城墙周长数里,设有多个城门和角楼。
城墙上还设有瞭望孔、射孔等防御设施,便于士兵观察和攻击敌人。
城内遍布军营。
可以说,宁化所是一座标准的军事重镇。
但在圣教拿下宁化所后,这里的情况就有了改变。
宁化所虽然依旧承担着防守北方边关的作用,但管制相比以往可宽松了很多。
除了军事作用,宁化所也成了明国商人前往北方草原,乃至更远方的贸易站点。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便是宁化所所在的区域,宁武到静乐一线拥有大量可露天开采的高质量煤矿!
煤炭是工业革命的重要能源。
虽然彼时的明国早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煤炭,但产能有限,需求有限,多是小作坊,小规模开采。
如此一来,自然形成不了商业城镇。
但圣教不一样。
在杨奇伟的主导下,圣教已经有序开展工业革命。
随着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圣教对煤炭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蒸汽轮船需要煤炭,炼钢厂需要煤炭,百姓生活需要煤炭,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激增,自然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煤炭市场活力,让山西这些此前并不受到关注的资源点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但想要将煤炭从宁化一带运往河南,陕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从陆地行走,不仅耗费的时间极长,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非常不划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圣教自崇祯五年七月开始,便组织人力疏通改造汾水。
汾水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自北向南纵贯山西中部,流经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等地区,在运城市万荣县附近汇入黄河,全长七百多公里。
只是彼时的汾水,随着水位下降,河道堵塞等问题,已经很难通行大型船只。
经过长达半年的改造,圣教才初步贯通汾水。
而今的汾水最大支持十米左右的蒸汽平底船。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麻烦,圣教建造了大量七米,八米左右的蒸汽轮船,用于山西汾水河段的运输。
其中多是客货两用船只。
而相比大型蒸汽轮船,这种只有七八米长的轮船不是建造难度,还是建造需求,都大大降低。
目前圣教拥有两座船厂,每座船厂都拥有一万多工人。
如果全部用于生产这种小型的蒸汽轮船,每月可生产组装十二艘。
崇祯五年年底,圣教已经建造六十多艘十米以下的蒸汽轮船,主要用于内陆河流。
其中又有四十多艘穿梭于山西汾水河段,将山西的煤炭运往陕西与河南各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