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世事千重明素志 (第2/2页)
“知难不退的‘难’,” 叶昭凤望着那染血的药箱和郎中虚影消失的方向,凤眸锐利如剑,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自己初登大宝、独坐深宫的那个冰冷夜晚——朝堂之上暗流汹涌,外戚虎视眈眈,边关烽火连天,每一份奏章都重若千钧。她握着冰冷的玉玺,熬过无数个通宵,与此刻那用命去搏一线生机的郎中,身影何其重叠!“从来不是匹夫之勇,逞强好胜。只因为身后有必须守护的人,退一步,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楚凡指尖一缕灵力拂过吊桥断裂处残留的一块朽木。令人动容的是,木板上那斑驳暗沉的血痕,在灵光映照下,竟隐隐显现出两个铁画银钩、带着不屈意志的大字——**不退!** 他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脱凡境的‘进’,是终于懂得,‘难’字本身并非路的尽头。那是老天爷在你耳边喝问:‘你心中所求,究竟有多重要?’——重要到敢用性命去交换,这‘难’……便不再是难!”
**得陇望蜀关**
混沌中显化出一片宁静的田野。一个勤恳的农夫虚影,正对着自己精心侍弄的三亩良田露出满足的笑容。田里稻穗饱满,金黄一片,在阳光下闪烁着丰收的光泽,足以养活他一家老小,略有盈余。
然而,他的目光却总是不自觉地飘向邻家那更为广阔的十亩田地。看着邻家忙碌的身影,看着那似乎更加丰厚的收成,他心底渐渐滋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和不甘。“若我也有十亩地……” 这个念头如同藤蔓,缠绕住他的心。
终于,他做出了决定。用自己那三亩上好的良田,换了邻家尚未开垦、看似广袤却贫瘠的十亩荒地。他憧憬着开垦出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大的丰收。
然而,荒地贫瘠,灌溉艰难,远非他想的那般容易。任凭他如何挥汗如雨,那十亩荒地依旧如同吝啬的铁公鸡,颗粒无收!更雪上加霜的是,他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三亩良田。秋收时节,邻家田里金黄满目,他的荒地却一片枯黄死寂。
“唉,人心不足啊……” 邻居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摇头叹息,却还是默默给他送来了一筐救命的粮食。
农夫捧着那筐沉甸甸的粮食,望着自家那片荒芜死寂的土地,再看看邻家丰收的景象,巨大的悔恨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他再也忍不住,像个孩子般蹲在田埂上,嚎啕大哭:“我原来的田……我原来的田……够吃了啊!够吃了啊!!” 混沌光影流转,农夫的身影在悔恨的泪水中渐渐变得透明、消散。唯有那片被他亲手舍弃的三亩良田虚影,始终长满着象征富足与安稳的金黄稻穗,成为一道无声的警示。
“得陇望蜀的‘望’,” 叶昭凤望着那片象征贪婪与愚蠢的荒芜之地,凤眸中闪过一丝冷冽的锋芒,她想起朝堂上那些总将目光投向邻国沃土、鼓噪开疆拓土,却对境内流民遍地、灾荒四起视若无睹的贪婪大臣,“从来不是上进的雄心,而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看不见自己手中紧握的‘陇’是何等珍贵!总觉得别人碗里的‘蜀’,才是更好的。”
楚凡的思绪飘回北疆,耳边仿佛响起镇北王楚吞岳那沉稳如磐石的声音:“小子,记住了!守好自己手里的一亩三分地,让它年年丰收,比去贪图别人十亩长满荆棘、浇不上水的荒地,强百倍!” 他轻声道,带着历经沧桑的智慧:“脱凡境的‘止’,是明白了‘够了’这两个字,并非懦弱与懈怠。是懂得了珍惜手中已有的珍宝,才能守住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足常乐关**
混沌光影变得柔和,显出一间依山傍水的简陋茅屋。屋主人是个樵夫虚影,每日上山砍一担柴,换回两文铜钱,买些米面油盐。日子清贫,他却总爱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声音洪亮,透着由衷的欢快。
有人不解,问他:“你身强力壮,为何不多砍些柴?多攒些钱,盖座遮风挡雨的瓦房,岂不更好?”
樵夫闻言,放下柴刀,指着茅屋前一株开得正盛的桃树,笑容憨厚而满足:“瓦房是好,遮风挡雨。可你看我这桃树,春天一树粉花,香得很!秋天结满果子,又甜又解馋!砍柴换的铜钱,够我买米买盐,身上有衣,肚里有食,夜里听着虫鸣睡个安稳觉。何必为了那瓦房,把自己累得跟拉磨的驴一样,连看花吃果的功夫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