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多赢 (第1/2页)
后来《收获》杂志的主编程永新,对,就是跟余华一起上节目读书的那位,他在见证了余华、苏童、格非、王朔、马原、北村、孙甘露等作家的成长与变化之后,回忆80年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这些其实都和《收获》的传统有关,和巴老定下的基调有关。编辑是做什么的?用巴老最朴素的话说,就是出人出作品,那么你就需要一种包容和开阔的胸襟去面对新的事物。
所以1980年代的时候,不是说我们去挖掘了一批所谓的先锋作家,而是时代走到了这个时候,追求各种写法的年轻人都涌现了。”
而在80年左右,其实文学的创作还非常僵化,始终摆脱不了大风天的寒气和束缚,以至于在不短的时间内,文学创作的背景都被固定在那十几年里。
总的来说,就是老作家们不敢写,新作家们还没起来。
包括后世认为的“笔杆子硬过枪杆子”,在这几年内也不存在,甚至绝大部分作家连想都不敢想。
主要怕惹祸上身。
这也是伤痕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模式简单,容易出成绩,还不会惹是生非,自然引得无数人模仿。
陈凡正是卡在这个时间点,写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在文坛独领风骚、风头无两。
直到一批年轻人横空出世,才在几年后打破这种文学僵局,开创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局面。
在这批年轻人涌现出来之后,才有了8、90年代的“文学盛世”。
现在巴老当然不知道未来几年会出现一股“新时期文学”的潮流,但目前面临的情况,他是非常清楚的。
包括他自己在内,很多老作家已经不再动笔去写新东西,一方面是写不动了,另一方面,也是心里有所担心。
搞创作的人都知道,前怕狼后怕虎,是搞不出什么东西来的。
所以,他们心里都清楚,解放思想、繁荣文艺,最终还是要靠年轻人。
但怎么引导年轻人去解放思想、繁荣文艺,却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按照巴老原来的思路,就是“出人出作品”,尽力去培养新一代青年作家。这个思路当然是对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新时期文学”的繁荣。
不过对于“看不见未来”的人来说,再好的思路,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
此时陈凡的一番话,直接给他提供了最清晰的方案。
那就是“本体复归”,和“异向分流”。
巴老点燃一支烟,眼里满是思索,边想边说道,“你的这个提议非常好,也非常及时。文代会虽然提出要解放思想、扎根人民、繁荣文艺,但是具体要怎么去做,基本上都是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文艺受到的束缚太多、太大。
你提出‘本体复归’,就是让文艺回归文艺本身,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这时候就需要‘异向分流’。
异向就是方向不同,只有多头并进,才能实现文艺的多元化,……”
陈凡嘴里叼着烟,手里端着茶,看着巴老嘚啵嘚啵,转眼就是一篇“论文”出来,不禁看傻了眼。
所以这就是优秀学者的治学态度么?
给他一个灵感,还你几篇论文?
巴老说了一大通,喝了一大口茶,转头看着他,“我会写一篇关于文艺发展思路的文章,署名会写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在这方面,你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补充的?”
陈凡放下茶杯,干笑了两声,“署名就不用写我了吧,我也就是随口这么一说。至于别的想法,暂时没有。”
他是真不在乎这个署名,他最大的贡献,也就是那八个字而已。而且刚才巴老谈的很多东西,都是他没想到的,真要署名的话,算起来还是他占了便宜。
巴老眉头紧皱,“是你的就是你的,我还能贪你这点便宜不成?之所以是我来整理,而不是让你自己写文,是因为以你的资历还‘压不住’。
虽然你可以算是青年作家第一人,比不少老家伙还强了不少,可毕竟进入文坛还没几年,有些老家伙对你的论点不会太重视。
事关整个文坛、甚至整个文艺界的发展大计,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所以由我来署名发表,才会让所有人都重视起来。”
顿了一下,又说道,“这件事你就不用管了,倒是有空的时候,不妨参加几场青年作家座谈会,你有这个思路,就多启发一些人,对文坛、对你自己,终究还是有好处的。”
陈凡立刻虚心接受,“好嘞。”
虚心接受,但死性不改,参加什么论坛就算了。他连江南作协的工作会议都不想参加,哪会给自己找麻烦?!
巴老可不知道他心里的想法,见他一口答应,当即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说道,“你什么时候来的上海,去了上影厂没有?”
陈凡,“今天来的,下午在家收拾屋子,刚有空就来找您了。”
巴老笑了笑,“有空来坐坐也好,跟你聊天,总是能听到一些新东西。”
顿了一下,又说道,“有空的时候,不妨去一趟上影厂那边。他们已经把《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改编成电影剧本,导演也选好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卖了个关子,“知道导演是谁吗?”
陈凡眨眨眼,笑道,“总不会是谢晋吧。”
谢晋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职工,他从1953年进入上影厂,在这里工作了六十多年。
不过他这个职工可不一般,说是上影厂的镇山之宝也不为过,连厂领导都要尊重他的意见。
谢导虽然没有和陈凡碰过面,却有过一次合作。
陈凡第一部被改编的电影《摆渡人》,导演就是谢晋,剧本则是夏老亲自改编,他也算是与两位大佬亲密合作过。
能被巴老郑重其事的,似乎也只有这位传奇导演?
果不其然,巴老哈哈笑着点了点头,“就是谢晋。他非常重视这部电影,亲自审核剧本,还想跟你见一面,聊聊这个剧本的拍摄想法。”
陈凡咂咂嘴,说道,“上次拍《摆渡人》的时候,他可没跟我聊过剧本。”
巴老没好气地说道,“当时你就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虽然作品是你写的,但谁能保证不是运气?况且摆渡人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故事,对这方面的情况,谢导了解的东西可比你多多了,哪还用得着征求你的意见?
要聊也是跟编剧的老夏聊。
现在你就不一样了。接二连三地写出好作品,尤其是去年写的那部《小城人家》,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重要人物有二十几人,每一个都生动活泼,社会变革也写得入木三分,在文笔上,已经具备不弱于老一辈成名作家的老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