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人多才能欺负人少 (第1/2页)
五万?
将吕布在丁原、董卓、王允、袁绍麾下带过的兵加起来估计都没这个数!你现在要我高顺去训练这个规模的新兵?
而且高顺在吕布麾下拼死拼活也就带出来七百陷阵营,甚至还不到一千,结果你现在却冒出来一个五万?
更让高顺气愤的是:“刘扬州何必来戏弄我?”
“五万大军,哪里是现在的江东能够养起的!”
周围几家势力中,达到这个兵力规模的有且仅有袁术一家。
但袁术的五万大军是怎么来的?
那是废掉后汉第一大郡南阳郡换来的!
这样规模的大军,完全能够将整个江东给吸干!高顺才不相信刘邈真的能够拉出这样一支大军!
“倘若我说,我并非戏弄将军,将军愿意答应吗?”
“五万大军,绝无可能!”
高顺还是不信。
普天之下,敢说自己能养的起五万大军的,有且仅有袁绍一人,就连刘表和曹操距离这个数字都有不小的差距。
江东虽有北方流民以作补充,并且陆续大肆开垦荒田,使得百姓稍微富裕,可距离冀州那样人口稠密的地方终究还是有不小差距。
现在刘邈说自己能拉起五万新兵,高顺始终觉得刘邈是在消遣自己!
刘邈也不废话。
什么叫均田。
什么叫府兵。
用最简短的话,迅速与高顺说了一遍。
为了方便高顺理解,刘邈直接道出两者本质——
“募兵,便是要士卒脱离生产,用征收普通百姓的钱去养他们。”
“府兵,便是兵农合一,让他们既是兵,又是民。”
“如此,将军以为江东还不能凑出五万新兵吗?”
高顺这下总算听懂。
原来刘邈已经不屑于采用后汉两百年来的兵制,开始另辟蹊径!
即便是高顺这样的老实人也不由惊呼:“刘扬州竟然敢私改兵制,难道不怕朝廷责罚吗?”
“兵制算什么,连三老制度都改了。”
刘邈浑然不觉得自己是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看着高顺的下巴都要掉下来,还很贴心的上前用手将其合住。
“若是真按照募兵制度,玩好了自然是袁绍那样,可以借助富饶的土地养活大量士卒征战天下;可一旦玩坏了,便是下一个袁术,渐渐开始入不敷出,自己还落得一个横征暴敛的名声。”
刘邈显然没心情和高顺探讨“府兵制具体的意义以及影响”这样的高端话题。
他只是想让高顺知道,自己现在,真的能拉出五万新兵!
“不过府兵不同于募兵,他们每年只能在夏、冬两季训练,其余时候还是务农。”
“所以,我也并不是要将军您一年什么都不做,光为我训练新兵。而是只有夏、冬两季训练,您以为如何?”
高顺还沉浸在府兵制的震撼中,不由喃喃道:“竟然还能这样……”
诚然,江东远不及中原富饶,更不用说去和河北相比。
可此时江东制度的领先,却能够轻松爆起远胜于同等规模下的士卒!
“告诉吕将军!”
这是高顺的第一念想!
告诉吕布,让吕布也能够迅速扩展实力,成为与刘邈一样有着恐怖爆兵能力的诸侯!
不过高顺很快就垂头丧气起来。
方才刘邈与他的解释虽然简短,可高顺还是能够听出,府兵制度真正的基础其实是均田。
成为府兵,不但可以按照功勋赏赐田地,还能减免赋税、劳役,这才是能够让这些府兵心甘情愿进入军府的根本。
不然的话,募兵制下的士卒那可是诸侯包办一切,什么钱粮军械都是诸侯供给,难道不比府兵制下还要自带装备来的舒服?
无论募兵还是府兵,都是要给士卒钱粮的。
区别就是,募兵的钱粮,要通过征收普通百姓来获得;但府兵的钱粮,却相当于是官府将其折算成田地发给了这些府兵。
尤其是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这一私田概念,更是能够调动府兵的积极性。
归根到底,所谓的“制度”并不是能够将资源无中生有的给变出一部分来,而是说能够让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
可其前提,却是能够拥有调配资源的权力。
如今,农田、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
可在其他的州郡,这些资源却大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若是吕布真的这么干,大概率就是徐州世家效仿张邈等人一样,直接把吕布给卖了……
高顺虽为人刚正不懂变通,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便是只通兵事的莽夫。
毕竟,如吴起那样,真的能够练出“魏武卒”那种精锐的将领,其本质上便是优秀的军事家、改革家。
高顺明白,除非其他诸侯能够和刘邈一样,能够对领地内的世家去下死手,重新夺回对土地和人口的分配权,不然这一制度,永远只能在江东兴盛。
只是高顺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诸侯,只有刘邈敢做这样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