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考场外,民心才是考题 (第1/2页)
晨光刚漫过市行政中心顶楼的国徽时,肖锋的出租车已停在考场大楼前。
苏绾先下车,转身伸手。
他的手指刚触到她掌心,膝盖就传来锥刺般的疼——昨夜换药时护士说,旧伤未愈又强行负重,软组织怕是要和骨头黏连了。
但他还是松开拐杖,借她的力站直,病号裤下的绷带被晨露洇得发潮,裹着肿成馒头的膝盖,湿冷的布料紧贴皮肤,像一层不肯散去的寒霜。
"要不我去和监考老师说?"苏绾盯着他发白的嘴唇,声音发颤。
肖锋摇头,弯腰捡起拐杖。
金属杖头叩在青石板上,"咔"的一声,惊飞了台阶上啄食的麻雀,翅膀扑棱声划破清晨的寂静,几片羽毛打着旋儿落在湿漉漉的石缝间。
他抬头望了眼"2023年正处级领导干部选拔笔试"的横幅,八年前周梅把他简历摔进雨里的场景突然闪回——那时他蹲在楼道里改方案,冻得笔都握不住,却总想着要站得比谁都高。
现在他才懂,站得稳的前提,是先弯下腰。
考场入口,监考老师张姐的眼镜片闪过一道光。
她盯着肖锋的拐杖和卷到膝盖的裤管,喉结动了动:"肖主任,您这情况......要不申请延时?"
"不用。"肖锋把准考证递过去,掌心沁着冷汗,纸面微微发皱。
拐杖头在地上敲出轻响,"规则里没说带伤不能考,我能坐满两小时。"
张姐还想说什么,身后突然传来沉稳的男声:"按规则办。”
考场里霎时静下来。
肖锋能听见后排有人小声嘀咕"这不是低洼村那个跪泥里救人的主任吗",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敬畏;
能看见前排大姐悄悄把自己的坐垫往旁边挪了挪,布面摩擦椅背发出细微的“沙”声,仿佛怕惊扰了某种庄严。
他扶着椅背坐下时,膝盖撞在桌角,疼得倒抽一口气——这声闷哼像颗小石子,砸进原本紧绷的考场,荡起细碎的涟漪。
邻座考生下意识缩了缩肩膀,空气里浮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试卷发下来时,肖锋的额角已沁出薄汗,汗珠沿着太阳穴滑落,带来一阵微痒。
第一题是案例分析:某县推行乡村振兴政策,却出现"干部填表格、群众晒太阳"的落实困局。
他握着笔的手稳了稳,笔尖悬在纸面三秒,突然想起陈阿婆昨天在病房里抹着眼泪说的话:
"肖主任,我们不要墙上贴的漂亮方案,要能喝上干净水的井。"
那声音沙哑而恳切,像风穿过老屋的窗缝。
钢笔落下,墨迹晕开:"政策落地走样,根子在决策者眼里只有文件,没有百姓。"
第二题是对策题:"如何让政策落地不走样?"
他顿了顿,想起昨夜在病房里,老杨发给他的视频——
二十多个村民挤在村部,举着歪歪扭扭的纸条念:"肖主任,我们想和你一起商量新房子怎么建。"
画面里,火炉上的水壶正咕嘟冒泡,热气模糊了镜头,也模糊了他眼眶。
笔尖重重一顿,八个字力透纸背:"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考场外的蝉鸣渐起时,老杨带着二十多个村民正挤在警戒线外。
阳光炙烤着柏油路面,蒸腾起一层晃动的热浪,远处树影被晒得发白。
刘婶举着伞,伞面歪向肖锋所在的三楼窗户,汗水顺着她鬓角滑下,在衣领洇出深色圆圈;
王大爷拎着保温桶,姜汤的热气裹着八角香,在人群里飘来飘去,混着泥土与汗味,竟不觉刺鼻,反有种家常的暖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