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轧钢厂革新,技术员上位 (第1/2页)
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随后便是工人们压抑不住的惊呼和咒骂。
轧钢车间里,那台饱经风霜的一号轧机又一次趴窝了,巨大的飞轮卡在半途,几根传动轴因为巨大的扭力而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形变,整个车间弥漫着一股焦糊味。
杨厂长铁青着脸,快步从办公室赶来,看着这堆动弹不得的废铁,气得胸口剧烈起伏。
“又是它!又是这台破机器!”杨厂长指着轧机,声音都在发抖,“上个月刚从苏联请专家大修过,这才几天,又坏了!李工,王工,你们几个技术科的,给我个说法!”
几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员围着机器,满头大汗,拿着扳手敲敲打打,却束手无策。为首的李工程师擦了把汗,苦着脸说:“厂长,这台机器的底子太老了,核心零件磨损严重,我们只能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啊。除非能从国外进口新的,不然……”
进口?杨厂长一听这话,火气更大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国家外汇多紧张,哪有钱去进口这种大家伙。
就在整个车间都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时,一个平静的声音在人群后响起。
“厂长,或许不用进口,这台机器,我能修,而且还能让它的效率,比新机器更高。”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罗晓军不知何时已经站在那里,神情淡然,眼神里充满了自信。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罗晓-军身上。
杨厂长愣了一下,随即皱起了眉头:“晓军同志,这不是开玩笑的时候。这可是厂里的核心设备,不是你那个小小的实验室。”
技术科的李工程师更是直接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前辈对后辈的轻视:“罗晓军同志,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这轧钢机的技术含量很高,涉及到材料学、机械动力学等多个领域,不是懂点草药培育就能解决的。你还是别跟着添乱了。”
另一个老技术员王工也附和道:“是啊,年轻人有想法是好的,但不能好高骛远。这机器的图纸我们研究了几十年,都没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你一个刚进厂没多久的学徒工,怎么可能……”
面对众人的质疑,罗晓军没有丝毫动摇。
罗晓军走到杨厂长面前,递上了一叠连夜准备好的图纸和报告。
“厂长,请您看看这个。”
杨厂长将信将疑地接过那叠纸,只看了一眼,瞳孔便猛地一缩。那上面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用极其专业规范的绘图手法,绘制出的一套完整的设备改造方案。从核心的轧辊材质配比,到传动系统的优化,甚至还涉及到一个他闻所未闻的“闭环式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每一张图纸旁边,都附有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数据之精准,逻辑之严密,让杨厂长这个老工业人都感到心惊。
“这……这是你做的?”杨厂长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罗晓军。
“纸上谈兵谁不会。”李工程师凑过来看了一眼,撇了撇嘴,“画得再好看,不切实际有什么用。什么自动化控制,简直是异想天开。”
罗晓军没有理会李工程师的嘲讽,而是直接走到那台趴窝的机器前,指着其中一根传动轴的连接处,朗声说道:“这台机器的根本问题,不在于零件老化,而在于设计本身就有缺陷。比如这个二级传动齿轮箱,它的扭矩分配从理论上就存在一个致命的波动峰值。平时磨损看不出来,一旦满负荷运转超过两个小时,这个连接点就会因为金属疲劳而产生细微裂纹,最终导致整个传动系统崩溃。李工,我说的对不对?”
李工程师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嘴巴张了张,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因为罗晓军指出的那个问题,正是他们技术科内部讨论过无数次,却始终无法解决的核心难题,属于绝密的技术瓶颈。这个年轻人,怎么会知道得如此清楚。
罗晓军又指向另一处:“还有这里的冷却系统,管道布局不合理,导致轧辊受热不均,这才是我们厂生产的钢材良品率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只要把管道改成我图纸上的环形交叉式布局,良品率至少能提升五个百分点。”
一番话,说得在场所有技术人员哑口无言,冷汗直流。罗晓军所指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切中了要害,仿佛一个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在给一群学徒上课。
杨厂长看着罗晓军,眼神彻底变了。那不再是看一个后辈,而是看一个深不可测的技术巨擘。他深吸一口气,心中那股求贤若渴的豪情被彻底点燃。
杨厂长猛地一拍大腿,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宣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