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用于军食 (第1/2页)
第十六章方便面用于军食
清晨的州府码头笼罩在薄雾中,三艘官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船工们正忙着装载最后的补给。阿蛮站在码头边,不停地向城门方向张望。郑三爷说已经派人去接她的父母,可到现在还不见人影。
"阿姐,爹娘真的会来吗?"四郎扯了扯阿蛮的衣袖,小脸上写满期待与不安。
阿蛮揉了揉弟弟的头发:"会的,郑三爷答应过的。"
话音刚落,城门处传来一阵骚动。几辆马车疾驰而出,最前面那辆的帘子被猛地掀开,露出刘氏焦急的面容。
"阿蛮!四郎!"刘氏的声音带着哭腔。
"娘!"四郎欢呼一声,撒腿就往前跑。阿蛮也提起裙摆快步跟上,心跳如鼓。
马车还没停稳,刘氏就跳了下来,差点摔倒也顾不上,一把将四郎搂进怀里,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我的儿啊...可吓死娘了..."
乔大石也从马车上下来,比阿蛮记忆中瘦了不少,但精神还算健旺。他站在原地,目光在阿蛮和四郎身上来回扫视,像是在确认他们是否安好。
"爹..."阿蛮走到父亲面前,突然不知该说什么。这一个多月的经历太过离奇,从乡村丫头到卷入朝廷纷争,简直像做梦一样。
乔大石伸出粗糙的大手,紧紧握住阿蛮的手腕,力道大得有些疼:"没事就好。"
简单的三个字,却让阿蛮鼻头一酸。这是父亲表达关心的方式。
"大郎呢?"刘氏环顾四周,没看到长子,声音立刻紧张起来。
阿蛮连忙解释:"大哥跟赫连长老在一起,护送我们去京城后就北上习武。他很好,武艺进步可快了!"
刘氏将信将疑,还想再问,郑三爷已经走过来招呼大家上船。仆人们帮忙搬运行李,阿蛮一家被安排在中间那艘船的最宽敞的舱房里。
船舱虽然简朴,但干净整洁,窗户正对河面,视野开阔。四郎兴奋地在两张床铺之间蹦来跳去,完全忘了之前的惊吓。
"这...这得花多少钱啊..."刘氏摸着床上的绸缎被面,惴惴不安地问。
阿蛮笑着安慰:"郑三爷安排的,不用担心。"她没有告诉父母郑三爷的真实身份,怕吓着他们。
乔大石站在窗边,望着忙碌的码头,突然问道:"那个郑三爷...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你们这么好?"
阿蛮斟酌着词句:"他...他是个大官,认识四郎的亲生父母..."
"胡说!"刘氏突然激动起来,"四郎就是我亲生的!十月怀胎,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说着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
阿蛮和乔大石都愣住了。刘氏一向温顺,很少这样情绪激动。
"娘,我不是那个意思..."阿蛮赶紧安抚,同时注意到母亲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指节都泛白了——这是刘氏极度紧张时的小动作。
乔大石走过来,轻轻按住妻子的肩膀:"孩子娘,别急。阿蛮,到底怎么回事?"
阿蛮只好把百味会上发生的事简单说了一遍,包括白老先生认出四郎舌下的"味鼎纹",以及顾家的冤案。她小心地观察父母的反应,乔大石眉头越皱越紧,刘氏则脸色煞白,嘴唇微微发抖。
"荒谬!"乔大石听完后一拍桌子,"四郎就是我们的孩子!什么顾家血脉,胡说八道!"
阿蛮正想解释,舱门被轻轻叩响。白老先生的声音传来:"阿蛮姑娘,郑大人请您过去一趟。"
郑三爷的船舱比他们的豪华许多,桌上摊着几张地图,还有一个小型沙盘,上面插着几面小旗子。严师傅和郑七月也在,三人正在低声讨论什么。
"阿蛮来了。"郑三爷抬头微笑,"坐。你父母安顿好了吗?"
阿蛮点点头,有些拘谨地坐在角落的椅子上。
"叫你来是有两件事。"郑三爷直奔主题,"第一,你在百味会上做的那个'方便面',能详细说说吗?"
阿蛮没想到郑三爷对这个感兴趣,稍作思考后回答:"是一种经过油炸处理的面条,晒干后能保存很久,吃的时候用热水一泡就行,方便快捷。"
郑三爷眼睛一亮:"能保存多久?"
"如果密封得好,至少三个月。"阿蛮回忆着现代方便面的保质期,"而且轻便易携,不需要特别的保存条件。"
郑三爷和严师傅交换了一个兴奋的眼神。
"妙极了!"郑三爷拍案而起,"这正是我军需要的!阿蛮,你知道边境将士经常因为粮草不继挨饿吗?特别是行军途中,生火做饭既费时又容易暴露目标。"
阿蛮恍然大悟。对啊,方便面在古代最大的用途不就是军粮吗?
"我可以改进配方,加入更多营养。"阿蛮的思路也打开了,"比如晒干的蔬菜碎、肉粉,甚至药材..."
"太好了!"郑三爷难得地激动起来,"到了京城,我立刻安排工部的人跟你对接。如果试验成功,这将大大提升我军战斗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