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地窝子 (第2/2页)
还有,要是被人针对,你是愿意被人围在这小半岛上,被逼无奈,选择跳水,还是在山坡林子边缘,有个遮挡,有个退路!”
听到最后这句话,彭援朝脸色也跟着变得凝重:“有道理,就按你说的来……你看小半岛正对着的那一小片林间的草地咋样?”
周景明看了看:“我也觉得那儿不错!”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只是挑选几根木棒楔工具,对于农村出来的人,是经常干的事儿。
武阳等人进去没多长时间,就砍了十多根木棒出来,然后就在林子边缘,用斧头进行简单修理、楔把。
等到楔好两把十字镐和两把铲子的时候,彭援朝去圈定了挖地窝子的位置,分出四人先刨着。
地窝子,是在沙漠化地区一种简陋的居住方式。
五零年代,建设兵团进驻疆域屯垦戍边,本着不与民争地、争利的原则,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兴建了一大批团场。
很多企业和新城镇就是在这些地方的基础上诞生的。
他们所居住的地窝子也成了当年艰苦创业的标志。
地窝子的挖制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从地上向下挖一个深两米左右,长六米左右、宽四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枝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芦苇,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些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最后从坑边挖出条斜波伸到地面作为进出的通道,就算大功告成。
不过,淘金队伍所需的地窝子,只是住上小半年的临时住所,并不需要像长期住房那样,要装门、抹泥浆、夯土墙。
像这样弄的,在现在这年头,大概也就只有牧民会这么做。
牧民游牧转场,南北反复穿梭上千里,逐水而牧,逐水而居。
阿勒泰的冬天漫长寒冷,暴雪狂风肆虐,在炎热的夏牧场还能住在毡房里,可到了冬季,就只能住在地窝子。
也正是因此,在冬牧场上,能看到不少每年冬季使用的,修筑得比较好的地窝子。
能容纳十人居住的地窝子,面积太小不行,这也就注定,所需要挖掘的土方量不少。
等到工具楔上木把,十人齐上阵,或是铲土,或是挖掘。
在这流金淌银的河边,一个个精神亢奋,想不卖力都不行。
整整挖了三天时间,算是清理出一个面积差不多十平米,深两米的土坑,砍来桦树木杆做檩条、椽子,用河边割来的干枯芦苇铺上厚厚一层,又往上面盖上带来的塑料布,糊上一层草泥,算是完成了建造。
在地窝子里边靠墙的位置,就用留下的土台子来作为睡觉的床。
在靠近出入通道位置的左侧,则是用沙滩上捡来的石块,和着稀泥糊了一个土灶用来做饭,并斜着凿出一个土洞作为烟道,在外面又用石头、稀泥加高烟囱。
还在地窝子中间位置,留了个窗,让外面光线得以进来。
不然,就这地窝子里边,大白天都昏暗一片。
有透明的塑料布绷着窗框,倒也不用担心雨雪进来,到了天热的时候,还能开窗透气。
因为是在地下的坑里,为防止雨季雨水灌入,还专门在土灶一角,凿了个土洞通往低矮处,用于排水,地窝子周边,也提前挖了排水沟。
周景明他们建造的地窝子,算是在淘金队伍里边,弄得比较讲究的。
那些不讲究的队伍,往往弄得很粗糙,恐怕还没口里人挖个墓穴弄得好。
也正是因此,在外面露宿了三天的一帮子人,总算有了个遮风避寒的地方。
晚上躺在铺了厚厚干草的土床上,那一刻的舒坦,让众人觉得这几天所出的大力气都是值得的。
也就在这一晚,越渐阴霾的天气,终于落下了早在两天前就觉得会来的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