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有人来了 (第1/2页)
武阳填饱肚子,抽了支烟,带着工具上小半岛,加入干活的队伍。
周景明则是不慌不忙地将河狸肉分成两半。
一半抹了盐,挂在土灶上边的檩条上。
现在天气还比较冷,不会那么容易变质,挂在土灶上方,也有烟熏的作用,能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一半河狸肉,则是被周景明在用来做砧板的木墩上,砍剁成小块,放锑锅里撒了盐,放了些辣椒、孜然煮着。
在清洗的过程中,周景明发现河狸身上浓重的怪味,来源于屁股后面的一团腺囊,气味感觉跟麝香差不多,割下来后他也没扔掉,就挂在地窝子旁边的树上。
用土灶煮肉,得时时添加柴火,他也难得偷懒,趁着这时间,他到外面柴堆上寻了一段一米多长的杨树,有碗口粗细,树皮剥光,里面细腻光滑,用来做皮楦子最合适。
皮楦子是熟皮子万万不可缺少的工具,就像这年头绱布鞋用的鞋楦一样,是用来抻紧皮子用的。
没有像那些老猎人一样,有专门的趁手工具,只能就地取材。
他把河狸皮铺在这段杨树上,抻紧后用小钉子固定,又找出一块木柈子,简单修理成三棱角平直、尖而不快的样子,用来当做木刀刮哈喇皮。
棱角太尖了容易刮破皮子。
周景明就用这块木柴柈子,横着从上往下刮铺在杨木上的河狸皮,刮完一片换一个位置,直到那些残留在皮板上的筋膜和肌肉全都刮下来。
金旺早已经将那些下水给吃得干干净净,还意犹未尽,又跑到他旁边,将刮下来的哈喇皮碎屑也全都捡拾干净。
它那条卷曲着高高扬起的尾巴,比平日里欢快不少。
周景明前后折腾了大半个小时,将河狸皮上的哈喇皮刮完,又到河里涮洗一下,顺带又去砍来两根柳条,弯成圈作为绷框,将河狸皮周边用钉子打了小孔,再用绳索上抽出的细绳穿着,在绷框里绷紧固定,抹上盐后,挂在地窝子旁边的一棵桦树上晾着。
在鞣制皮子的时候,需要用到硝、盐和碱三样东西,硝的作用是软化皮子,盐的作用是固毛,碱的作用是化油。
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山里边条件有限,盐巴有,碱也能用柴火燃烧后剩下的草木灰代替,但硝却是没有。
他也只能先抹上些盐防腐,晒成干皮板存放,以后再弄。
这套法子,是当年周景明在北大荒跟着猎人学来的,用猱头皮调帽子,用狐狸皮、水狗子皮做围脖,用狍子皮做过睡觉用的皮筒,熟皮子都用的是这法子。
也得亏了这法子,周景明弄到猱头皮、狐狸皮做出的帽子、围脖,送过几件给农场场长,一张猱头皮、狐狸皮,怎么着也值得四十来块钱,那些东西也算价值不菲。
有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方面的关系,他才得以被场长推荐去上了工农兵大学,继而有了在地质队的工作。
会来事儿的人,总是会比较讨喜。
不然,他应该会和大多数知青那样,一直待在农场,直到能回城了,回到家成为待业青年。
只是,他熟皮子的手艺时隔多年,变得很生疏,也就慢了不少。
等他这些事情忙完,锑锅里的河狸肉也已经煮得差不多,他先拈了一块品尝,大概是缺油水渴肉的缘故,明明到嘴边觉得有丝丝难闻的味道,等塞到了嘴里,却只剩下一个“香”字了。
锑锅被他端放在过火管道上,撤出土灶里的柴火,就插在下边的草木灰里熄灭。
一早上的时间过了一半,虽说是忙里偷闲,也不能是真的偷懒,还是淘金要紧。
周景明特意用大碗,挑着差不多的肉块,挑了九块,端着前往小半岛,准备先分他们尝尝。
他知道他们心里都惦记着锅里的河狸肉,这个时候,能尝上一嘴,算是个乐呵,也借此讨些好感。
看到周景明端着大碗上岛,最先迎过来的就是彭援朝,见碗里是热气腾腾的肉,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块塞嘴里吃着:“唔唔……味道不错,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