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 请客吃饭 (第1/2页)
2007年的深冬,凛冽寒风裹挟着细碎雪花,轻轻叩打着校园的窗棂。李毅飞倚在宿舍窗边,望着窗外银装素裹的景致,呼出的白雾在玻璃上凝成霜花。
时间如同指尖的流水,无论怎样紧握,终究从指缝间悄然流逝,这一学期的点点滴滴,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他的脑海中徐徐铺展。
初入校园时的李毅飞,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却也夹杂着一丝迷茫。而当真正踏入系统的专业学习殿堂,他才真切体会到与自学截然不同的学术天地。
经济学课堂上,路国才教授用详实的案例与前沿理论,将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剖析得深入浅出;法学课上,宗教授通过一桩桩经典案例的辩论推演,让枯燥的法条化作鲜活的法治实践;
中医药课堂里,夏教授手持药草标本,边讲解药理边演示脉诊,将千年传承的医学智慧娓娓道来。
课后,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学术资源、实验室里紧张有序的研究氛围,还有与同学们思想碰撞的热烈讨论,都让李毅飞的思维如海绵般疯狂汲取知识。
凭借过目不忘的天赋与每日泡在图书馆、实验室直至深夜的坚持,他的学习进度如离弦之箭,让同期学生望尘莫及。
三位风格迥异的教授,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特别的学生身上。路国才教授批改李毅飞的《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时,发现他不仅精准运用计量模型,还创新性地提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升级方案;
宗教授在模拟法庭上,看着李毅飞从证据链逻辑到法条援引,将复杂案件剖析得丝丝入扣;夏教授指导药材鉴别实验时,惊叹于他仅凭气味与纹理就能准确分辨二十余种易混淆药材。
他们渐渐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仅对知识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求,更能将不同学科的思维融会贯通——用经济学模型分析医患资源分配,借法学逻辑梳理中医药专利保护困境,让看似割裂的知识在他手中交织成全新的认知网络。
当期末成绩揭晓,李毅飞在经济学、法学、中医药三门专业均以年级前三的成绩脱颖而出。
这个消息如惊雷般在教研室炸开。路国才教授反复核对成绩单,推了推眼镜感叹:“我从教二十年,见过跨专业辅修的学生,但同时在三个跨度如此之大的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简直是教育奇迹!”
宗教授翻阅着李毅飞的论文集,忍不住向同事展示:“你们看这篇《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把三个专业的核心知识运用得浑然天成。”夏教授则拿着李毅飞整理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济学分析》手稿,连连摇头:“这哪里像大一学生的作品,分明是成熟学者的研究雏形。”
三位教授联名向校方提交了关于李毅飞学业情况的特别报告。伊院长召集学术委员会连夜研讨,最终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培养方案:让李毅飞四年完成本硕博学习,毕业时直接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会议上强调:“这既是对天才的破格培养,也是对学术严谨性的考验——若四年后达不到博士水准,仍按本科毕业处理。”
这个决定如同高悬的明灯,既照亮了李毅飞追逐学术巅峰的道路,也时刻提醒着他前方荆棘密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