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织锦传信,丝线里的千里音 (第2/2页)
赵磊摸着苗锦的纹路,突然想起什么:“得编本《绣样字典》,把常用的图案都记下来,免得各地乱猜。比如玉米固定代表‘粮食’,船固定代表‘运输’,就像咱们当初定的暗语一样,得有规矩。”
林薇立刻找来纸笔,苏晴在一旁帮忙回忆:“皂角代表‘清洁’,沙漏代表‘时间’,蜜蜂代表‘工匠’……”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混着绣线穿过绸缎的“沙沙”声,像在给这新的“通信方式”,悄悄定着调子。
(三)暖阁里的“丝路图”
波斯商队的回信送到京城时,陈默正在看赵磊编的《绣样字典》。林薇展开那匹新的波斯地毯,上面用金线绣着条路,路左边是葡萄藤,右边是玉米苗,尽头是座城,城门上绣着个“和”字。
“他们看懂了,”陈默指着地毯笑,“这是说‘开通丝绸之路,共享粮食和技术,终点是和平’。”
赵磊拿出地图,在河西走廊的位置画了条红线:“按他们的意思,下个月就派工匠来,先在敦煌建个‘技术坊’,一边教咱们酿酒,一边学咱们的织锦——这叫‘双向赋能’,比单方面送技术实在。”
苏晴突然想起什么,从袖袋里掏出张绣样:“这是琉球送来的,说‘海贝丰收,想换些玉米酒’,你看这绣的,海贝堆在酒坛边,多明白。”
林薇把绣样贴在《绣样字典》里,笑着说:“现在不仅能传信,还能‘谈生意’了。上次云南的苗寨用蜡染布绣了头小猪,说想换咱们的防疫皂角,我让他们用腊肉来换,他们回了张绣着腊肉的布——这比公文往来快多了。”
暖阁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地毯上。葡萄藤的影子缠上玉米苗的影子,像两条手拉手的路,一条从波斯来,一条往琉球去,最终都在京城的月光里,交成一个圆。
陈默想起刚穿越时,他们靠“现代暗语”互相试探;后来用“越式章法”改造民生;现在,连丝线都成了传信的工具,把千里之外的人连在一起。这大概就是“花好越圆”的真意——不是把所有人都变成一样的,而是让玉米和葡萄能一起生长,让织锦和地毯能互相看懂,让不同的日子,在同一片月光里,都活得热热闹闹。
夜色渐深,林薇还在绣新的样卡,准备送给即将出发的工匠队。上面绣着只展翅的鸽子,嘴里衔着根丝线,丝线的一头连着云锦,一头连着地毯。她想告诉波斯的朋友:有些距离,不用车马,不用书信,一根线就能跨过;有些心意,不用言语,不用文字,几朵花就能说清。
就像此刻,戈壁滩的驼铃、琉球岛的潮声、云南的苗歌,都顺着丝线飘进了暖阁,和炭盆里的火星、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绣线穿过绸缎的沙沙声,融成一团温暖的烟火气——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传信”,让千里之外的人知道,有人在惦记着,有人在盼着,日子总能越过越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