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岁月回甘,长日子里的新滋味 (第2/2页)
李婶看着这热闹劲儿,想起十年前自己守寡时的难——男人病死了,没钱治,差点跟着去。现在好了,看病有惠民医馆,挣钱有新营生,连老头老太都懂“养生”了。她吆喝着“新熬的薄荷茶”,声音里带着笑,比任何时候都亮堂。
(三)暖阁里的“慢时光”
暖阁的炭火烧得不旺,刚好能驱散暮春的微凉。陈默翻着各地送来的“新事记”:保定府的老农开始用“体温计”给牲口量体温,苏州府的染坊都配上了“口罩”,西域的牧民学会了用“过滤器”处理雪水……
“你看这个,”苏晴笑着递来张画,是个孩童画的“全家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挤在起,标注着“爷爷六十八岁,奶奶六十五岁,爹娘三十岁,我五岁”,“以前谁家全家福能有这么多老人?现在寻常百姓家,四世同堂都不稀奇了。”
林薇正在绣“百寿图”,上面绣着各族老人的笑脸:汉族的张老汉、波斯的老匠人、南洋的部落首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样东西——玉米、粮票、格物仪器,背景是轮圆月。“寿命长了,就有更多时间琢磨事,”她指着绣图,“波斯老匠人改良了织布机,南洋首领学会了种水稻,都是‘老经验’加‘新格物’,比咱们单打独斗强。”
赵磊算着“养老账”:“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了,得建‘养老院’,让他们能教年轻人种庄稼、讲故事,也算‘老有所用’。格物学堂的学子说,还能让老人试新研发的‘助行器’(用木头做的简易拐杖,带滑轮),这叫‘互相帮衬’。”
秦虎刚从军营回来,带回包西域的“还阳草”:“老牧民说这草能提神,我让医官配了方子,给守夜的士兵当‘清醒药’。他们说‘将军,等俺们老了,也去养老院教娃娃们射箭’——你看,这日子就像个圈,年轻人护着老的,老的帮着小的,转得越来越顺。”
暖阁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他们走过的三十年——有急风骤雨的日子,有小心翼翼的试探,有热热闹闹的革新,也有现在这样,能慢慢品的回甘。
陈默看着铜镜里自己的白发,突然不觉得老了。因为他知道,这白发里藏着玉米的香、水车的响、织锦的暖、军械的锋,藏着无数人长出来的日子,藏着“花好月圆”最实在的滋味——不是一瞬间的圆满,是岁月慢慢熬出来的甜,能让每个活着的人,都咂摸出点盼头,都想再往前多走几步,看看更圆的月亮。
夜色渐深,李婶的养生摊收了,张老汉在学堂门口哼起了小调,孩子们在梦里数着明天要学的新规矩。暖阁里的四人还在聊着,窗外的月光落在“百寿图”上,把那些皱纹里的笑,都镀上了层温柔的银——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变化”,让长日子有滋味,让老故事有听众,让花好月圆,能在时光里,慢慢酿出更浓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