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2章雨蚀铁甲朽,政怠边垣颓 (第2/2页)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却也是政治矛盾最终的解决方案……
打赢了仗,什么都好说。
曹操如果赢了,那么冀州这些郡县就算是被一度占领,要重新获得回来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一旦战败,那么就算是这些郡县死死抱着曹氏大旗,也没能有什么有益于曹氏的结果。
不过,熟悉曹丕的人都清楚,现如今曹丕尽力维持平稳气场之下,依旧是一种最为出离的愤怒……
因为这或许是他人生当中,第一次遭遇到如此直接如此干脆的背叛。
如果在重围之下,亦或是什么艰难的环境之中,夏侯儒投降了,曹丕虽然也会生气,但是不会如此的愤怒。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曹氏和夏侯氏的关系,曹操怎么会将夏侯儒派遣到曹丕的身边,而让任先去当陈群的副手?
这本身就有亲疏之分的。
或者反过来说,曹氏能有今天这般的地位,夏侯氏也是出了大力的,应该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才是。长久以来,曹氏和夏侯氏都是一体两面。曹丕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知不觉当中就会对于夏侯氏有更高的要求。
这就像是看见旁人的熊孩子一百分就考个五十,多半是选择哈哈哈说一声成绩不代表一切么,但是自家的熊孩子只考了五十,看见了就觉得血往上涌脑血管都要爆了一样。
同样都是五十,效果就完全不同。
或者说,曹丕现在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亲属苛刻现象』,毕竟有很多的人习惯在比较亲近的人面前卸下社交面具,更自由地表达情绪,包括但是不限定于不满或高要求,因为潜意识认为亲密关系具有更高的容错性。
而对于亲属群体之外的的人保持礼貌,也不会有什么太多的需求。
这同样也是因为曹氏夏侯氏本身在曹操崛起的过程当中享受了更多的利益,所以曹丕自然希望能够从曹氏夏侯氏身上得到更高的回报,但是曹丕忘记了夏侯儒也就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是姓夏侯的话,其本身的才能连混到曹丕身边的资格都没有。
曹丕显然不够能够理解这些,所以他因为心理账户失衡而产生不满,大概就是『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
这种对于亲人的『苛刻』,本身来源于过度的期待,而显然夏侯儒的个人能力支撑不起这个期待,因此就容易形成恶性的循环。而以曹丕的身份,又不可能去向夏侯儒表示自己过于期待,毕竟还要维持着『世子』的颜面,结果在夏侯儒的角度看来,这就像是曹丕在摆着『世子』的架子……
反正阴错阳差之下,曹丕觉得自己对于夏侯儒掏心掏肺,甚至将最容易获得战功的任务交给他去执行,而另外一方面的夏侯儒,则是觉得自己就是曹丕饲养的家奴、猎犬之流来看的,动辄就是呵斥辱骂,一点人格尊严都没有……
原本这种误会和矛盾,会因为曹丕处置夏侯儒的家人而激烈爆发出来,可是曹丕到了最后关头,反而是放了夏侯儒的家人一马,也使得原本会在曹氏和夏侯氏内部爆发的雷,暂且安稳了一些。
只不过,谁也不清楚这个雷,究竟算是被拆除了,还是转变成了定时炸弹。
……
……
如果在历史上,有人问曹操,你在袁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自己明明兵力稀少,为什么还能觉得自己能赢?曹操多半只会不屑的笑笑。
袁绍当时兵力远胜曹操,大概率是超过十万的,而曹操只有三万左右。乌巢之战是曹操偷袭袁绍的粮仓,导致袁绍军心崩溃,从而逆转战局。那么假设没有乌巢,曹操会不会赢呢?
曹操也依旧觉得是自己会赢的。
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内部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谋士之间的不和,许攸的叛变可能就是因为袁绍不听建议。而曹操这边,虽然人少,但指挥更统一,将领如荀彧、郭嘉等谋士能力出众,青州兵比袁绍的冀州兵要更舍得去死。
官渡对峙,袁绍可能有更多的资源打消耗战,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内部矛盾,而曹操相对的补给线较短,许昌离官渡较近,而袁绍需要从河北运粮,运输线长,容易受到骚扰,即使没有乌巢,曹操可能也会找其他的机会去袭击粮道。
另外,袁绍的性格弱点,比如优柔寡断,不善于采纳建议,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而曹操果断,善于抓住机会。当然,在白马、延津的胜利,也提升了曹军的士气,让曹操有信心继续对抗。
曹操的自信可能来自于对自己指挥能力的信任,以及对手弱点的了解。他知道袁绍的弱点,比如内部矛盾、后勤问题,所以即使兵力不足,也有机会通过战术胜利扭转局面。
而且曹操可能很早就在琢磨要如何攻击袁绍的粮道了,乌巢只不过是因为许攸的到来而确定的地点,如果没有这一次的乌巢突袭,那么也有可能会有其他的类似的尝试。
所以,即便是没有乌巢,袁绍也可能因为后勤问题和内部矛盾逐渐陷入被动,而曹操通过灵活战术和高效指挥,去找到其他突破口。不过胜负可能取决于谁能坚持更久,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情况。袁绍虽然胜算更高,但是曹操也依旧有一线生机。
可是现在,曹操在面对斐潜的时候,却感觉自己像是袁绍附身了。
而且关键是袁绍不仅是附身,还带来了袁氏的诅咒。
袁绍当时和曹操作战,拥兵十万众,占据冀州幽州青州等第,而现在曹操也同样占据冀州豫州徐州等地,地域和袁绍当时同样的辽阔,也同样面临着长时间征战之后带来的地方矛盾。
当然,如果曹操和斐潜之间陷入长时间的消耗战,那么人多的山东中原,人力物力的优势也就会更加的明显一些。
可问题是,如今曹操却比袁绍还要更弱势。
原因不仅仅是在于谋臣武将,而是在于骠骑的骑兵!
曹操继承了袁绍的基业,也就同样继承了袁氏留下来的烂摊子。袁氏集团当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谋士分裂现象,而现在曹操统治集团之间,同样也有将相不和的情况。
袁绍当年长期依赖正面强攻,战略策划不足,对侧翼和后方的防御漏洞很多,而现在曹操虽然战略上略强于当年的袁绍,但是对于侧翼和后方的防御,同样也是力量不足……
在进军关中之前,曹操觉得自己和斐潜之间的战斗是五五开。
所以他赌了。
军事行动之中,大多数时候都没办法说做到稳赢的,所以有五成几率胜利,已经算是很高了。
虽然孙子兵法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理论上要求高于七成的胜算才应行动,但现实往往难以满足。
可是曹操忘记了一点,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中,五成胜率处于『战术可尝试、战役需谨慎、战略应规避』的临界区间。其价值取决于能否形成决策优势,以及是否存在风险对冲机制,还有预期失败后果的可控性。
而在这三个方面上,因为郭嘉的死亡,所以在关中河东之战失败之后,风险对冲和后果控制这两个方面都做得不好。
不过,曹操认为,自己还有机会。
曹操也同样知道,这个机会,远远比当年和袁绍作战的机会要小的多。
如果当年和袁绍之间算是三七开或是二八开的话,那么曹操现在和斐潜之间战斗获胜的机会,连一成都没有。
曹操他不认命!
他就要在这九死一生当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