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七章 改弦易辙 (第2/2页)
总之,福田荣的话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的眼前越来越黑,越来越模糊。
这次,他已经不是扛不住压力,认输一样垂下了头颅,而是真的身体扛不住了,要晕倒了……
最终,因为急怒攻心而休克的长谷川英弘是被救护车给给拉走的。
这个结果恐怕连他自己也是不想见到的,这真的是一点尊严都没有了。
但正所谓,不作就不会死。
他不干脆点拿钱走人,却非要给宁卫民找麻烦,结果自己差点把老命留下,这又怪谁呢?
当然只能怪他兴风作浪,没安好心。
也只有“自作自受”这个词,才是对他如此结局最好的注解。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宁卫民尽快以社长的身份入驻公司,开始深入了解公司运作情况。
然后针对实际需要注资,想办法把公司的债务填平了。
要按照日本皮尔卡顿株式会社这些员工们的想法,日本公司的工作模式和业务局面,已经定型了,而且过去公司一直都是盈利的,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公司之所以会突然陷入困境,仅仅是因为公司上层不该贸然进行金融投机。
现在公司缺少的只是资金而已,只要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提供足够的资金维持公司运转,公司很快就能回到正轨。
反正赶走了前社长,没了石川和高田两个蛀虫,对普通工作人员来说,差不多也就够了。
他们认为根本也无需做什么改变,一切静待恢复旧日的模样就好。
不得不说普罗大众的思想都是很简单的,他们虽然有幸被宁卫民当面批评了一顿,教育了一番上进的意义,希望他们能知耻后勇。
但真没有几个人往心里去,根本就没人能听出宁卫民话里的潜台词。
其实宁卫民是打心里厌弃日本公司的经营模式的,认为他们的经营模式实在太过保守,已经完全过时了,必须进行彻彻底底的全面革新才行。
过去公司的一切,甚至是人,能留下的还真不多。
宁卫民也知道,日本皮尔卡顿株式会社是以制衣作坊起家的,前社长长谷川英弘最擅长的就是办制衣工厂,亲自主抓制造和产品。
销售方面却是弱项,一直是由那个已经进了监狱的副社长高田负责。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制衣水平精良,成衣性价比高,是日本公司的优势。
但他们的销售渠道向来单一,只依靠大型商场代为销售,产品也主要以男士西服和女款洋装为主。
在当下的日本社会,这种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
首先是日本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是商场各方面收费也越来越高。
再加上日本公司对皮尔卡顿品牌价值认识不足,根本不懂得如何经营品牌形象,导致皮尔卡顿的服装在日本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在LVMH、迪奥、爱马仕、古琦等国际大牌每年都在日本增设专营店,捞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皮尔卡顿日本分公司的营收却早已经开始滞涨了,利润也连年下跌。
可以说,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死板落后的商业模式,日本公司根本就毫无未来可言。
目前日本公司之所以一直没见亏损,只是因为这是经济极度繁荣,刚刚才有下降趋势的日本。
日本的泡沫经济被刺破后,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非必需的奢侈品,刚需的平价商品暂时还没受到冲击。
另外就是日本特殊的记账方式,也把财务隐患藏了起来,光看账目上的数字具有相当的欺骗性。
就拿当下的日本皮尔卡顿株式会社来说,账目上最有价值的资产其实是那个位于东京品川区那个一千四百平米,建立在自有土地的工厂。
还有位于成田机场多古町附近的两块土地。
敢情和大多数人一样,长谷川英弘也相信社会上流传的政府发展规划,认为这里迟早可以划入东京通勤圈的范围,于是在去年不惜找银行借贷来买地坐等升值。
然而他哪里知道,此时日本不动产市场已经到了价格松动的边缘,用不了多久就是泥沙俱下的时候。
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他买下的这两个垃圾地块肯定是最早下跌的,也是跌下来最惨的。
日后恐怕除了种柿子,就再派不上什么用处了。
所以对宁卫民来说,拿到公司后,不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是不行的。
正所谓不破不立,无论从公司的经营模式还是固定资产,他都必须得先砸烂眼前这些的坛坛罐罐才有可能破局。
否则要知一切照旧,别说什么拨乱反正,降本增效了。
用不了多久,日本分公司真能资不抵债,再形成一个大大的财务窟窿。
总之,宁卫民接管公司之后,第一件亲自抓的事儿就是来理清公司的财务账目。
他直奔公司的钱袋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减轻债务,充斥本金。
不过他可不是无条件的用自己的钱来救公司,严格来说是盘活公司资产。
一方面他通过询问谷口主任从财务科提拔了一个可靠的人成为监事,来负责安抚债主,尽可能的拖延对外的账期,延迟付款。
同时却让所有负责收款的人去尽力结清合作商场的应收账款,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他不惜低于市价来挂牌,几乎是以飞速把日本分公司名下所有的不动产统统卖掉了,换回了八十七亿日元的资金。
这可不仅是多古町的两块垃圾地块,还包括品川的自有工厂。
但他并没有拿这笔钱先去还债,而是打算再入资本市场用这些资金加个杠杆套一次利再说。
于是他就联系了EIE集团的几位董事,主动阐明了自己眼下的难题。
表示为了填平皮尔卡顿株式会社的债务,他希望能获得允许,参与未来把EIE的股价炒高的行动。
此时此刻,由于诸多资产的交易已经完成,就等着发布利好消息了。
EIE集团的几位董事和宁卫民早已经不存在相互信任问题了,见他遇到了化债的难处,对他想要分一杯羹的想法并不排斥。
反正宁卫民只是想八十七亿日元的资金参与一下而已,而且还是通过董事之一土屋阳一的三洋证券来操作。
不但对于EIE董事会等于完全透明,就是加杠杆,所动用的规模也最多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亿日元。
比EIE集团的自有资金差远了,董事们并不担心丧失联合行动的主导权,反而多了一笔资金作为援兵,大家同进退多好。
那这个于己于人都有利可图的便宜人情干嘛不送呢?
就这样,宁卫民便又把日本股市当成了提款机,再一次杀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