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游说 (第2/2页)
“钟总,这么说,机器学习有两个流派,一个叫Shallow Learning,是浅层学习,一个叫Deep Learning,是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早前是主流,是显学,深度学习是少数的领域,但这几年的形势出现变化了。”
“我刚到美国的那会,全球大概研究深度学习的只有5个专业机构,我当时在的NEC Lab算一个,我也是那时候认识的辛顿。”
“NEC Lab呢,它是硅谷最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算是由我和龚怡宏、林元庆一起建设到这一步的,现在有很多华人特别是去美国名校的人实习。”
“所以,钟总,你看,这个世界在某些时候就是少数人的眼光更正确。”
余凯提到了自己做学术的渊源,虽然是和钟志凌描述,但目光也没忘记瞧一瞧静静聆听的俞兴。
他早年不会这种游说方式,和企业接触的多了就知道还是需要展现能力和资历的。
钟志凌明白了,余博士是大佬,而且是比想象中更大佬的大佬。
他在百度只是一个研究院副院长,但在国际的机器学习领域有着很强的成绩和很深厚的人脉。
余凯接着就提到了自己的人脉,着重提到由自己邀请到百度的吴恩达等人,他们全部都是世界顶尖的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而吴恩达一到百度就担任的是“首席科学家”的职务。
目前已经确定,吴恩达将会接替余凯,成为百度深学院的下一任负责人。
对于吴恩达的份量,他加入百度这事还被美国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展望,认为“百度将领导一个创新的软件技术时代,更加了解世界”。
余凯讲述完这一段,瞧着面前出乎自己意料的阵容,犹豫几秒后给出想法:“只是吧,我现在有点后悔,俞总,机器学习是有很大潜力的,我前面提到的就是希望你们能重视,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做一个深度学习研究院,或许可以进一步引进全球知名的专家。”
“如果有条件,如果有基础,很多人是愿意回国来做这方面研究的。”
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一块,华人有最顶尖的一部分。
会议室里的众人都明白了余凯这次的来意。
俞兴没想到余凯上次的话还挺认真,不光是感慨,现在是真的想怂恿自己做一个新·深学院。
他沉吟思考。
杨震原这时说道:“余博士,你能邀请回来哪些专家?”
“这是需要一个个去谈的,我现在没法说。”余凯解释道,“就像吴恩达,我是去美国见的他,他之前在美国搞在线教育,我学着当年乔布斯忽悠百事可乐那哥们,‘你是继续卖糖水,还是来做改变世界的科技’,然后是这么把他拐回国的。”
他目光炯炯地说道:“也还是这句话,机器学习是能改变世界的,碳硅数据面前就有一次改变世界的机会,你们是想继续卖广告,还是改变世界?”
俞兴没开口,会议室里没有声音。
余凯等了等,觉得上一套忽悠吴恩达的方式可能在这里的效果不好,于是换了一套说辞:“机器学习的研究是能帮助你们更好卖广告的!你们也许能成为卖广告的国内第一!”
吕海颖忍不住笑了,也问了个问题:“余博士,不知道你方不方便透露,吴恩达来百度的薪资是什么水平?”
“我们从国外回来,其实没多要钱,基本是同样的薪资,基础薪酬是100万美元。”余凯说道,“其他人也应该这样,不会超出很多,就是百度那边有股票,你们这边可以给期权。”
翟逸飞点点头,问道:“余博士,百度已经在做深学院,吴恩达也出任了首席科学家,既然都这样了,你又何必来让我们也涉足这领域呢?”
余凯简洁地说道:“我感觉百度不太行,至少没我想象的那么好,预算方面投入也不够大方。”
他这时看向一直没说话的俞兴,问道:“俞总,你怎么想?”
“百度是比我们有钱的,碳硅数据虽然刚拿到融资,但都有用处。”俞兴微微皱眉。
余凯听到这话,比较失望,游说没有效果。
“这样吧,我给IDG他们打个电话,聊聊这方面,看看能不能挤出来资金。”俞兴拿出手机,“我明白余博士的意思,我也看好这个领域,本来考虑碳硅数据进一步发展之后能有余力,但余博士今天来这,又有相关的国际尖端资源,咱们也许能试试。”
余凯的笑容立即就掩盖不住了。
钟志凌、翟逸飞等人相互看了看,这方面……
吕海颖直接把话说出来:“我本来以为今天这是师兄和我们坐在一起,共同听听余博士的看法,没想到是师兄和余博士才是一起的啊……”
俞兴给了个眼神,刚要说话,电话就通了。
他起身踱步的走出会议室,介绍这次的情况。
过了许久,俞兴重新回到座位,摇头道:“IDG和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都不同意这种方向的资金投入,原因嘛,也和余博士你之前说的差不多,一个难以量化和没有预期时间的方向,这对碳硅数据的发展很难说正向。”
余凯皱起了眉。
“但他们显然是没掌握真理的多数人了。”俞兴给了定义,“不过,这种资金的使用确实也得和他们通气,碳硅数据明年还要融一笔大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样吧,余博士,碳硅可以先投一笔,然后咱们搭一个框架,一个让专家们拥有股权的公司,后面不管是融还是骗,我都给你们搞一搞钱,你觉得怎么样?”
“这个公司或者说实验室,可以和碳硅数据的资源互通,但碳硅数据公司掌握一件事的否定权,它不能出售给阿里、企鹅这种公司,我这边对股权拥有优先购买权。”
余凯上次来临港,提到一个现状——大公司们的一个挑战是必须容忍和接受一群最聪明的头脑做一些流程不好量化、ROI也难以计算的工作。
很显然,IDG、今日资本他们也一样难以应对这样的挑战,给出的理由也很现实。
俞兴能够理解彼此的立场,但也适时的找出对标的解决方式,类似于OpenAI的架构是可以试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