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不用他的技术,我们也能搞成! (第2/2页)
其他人显然也知道这事儿。
老教授提出来之后,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就率先说道:
“飞特斯拉级的监测系统,可以探测到纳米级局部畸变,甚至可以实时捕捉磁场线 0.1毫米级微观变化,对于我们突破磁场控制的精度有重要意义啊。”
“但量子传感方面的研究,国内国际都没啥进展,材料研究所那边公布的数据还有待考证。”
年轻人对面,戴眼镜的中年提出自己想法。
“应该没问题吧,我听说杨方旭院士已经亲自去求证过来了,回去之后赞不绝口。”
“问题是,那套系统真的合适我们这边吗?”
大家三言两语地说着。
“我说两句吧。”
张志高挥了挥手,等现场的人安静之后,才开口道:“检测系统需要满足强场耐受性、抗辐照能力、成本可控三大前提。”
“我们装置已经定型传统磁探针系统,现在需要停机,并且风险比较高,我就说一点,量子传感器需要部署在真空室内壁,安装新系统的空间受限。”
他发自内心地不想使用什么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
前段时间才刁难对方,现在又过去求合作。
这不是献出了自己的膝盖吗。
监测系统而已,大不了他在去上面要点钱来,慢慢升级。
“最重要的,刚才老余也提到过,京都材料研究所目前并没有完整的实验装置,也就是说抗辐照能力全部都基于模拟,未验证在聚变堆千秒级辐照下的稳定性。”
张志高微微一顿,给这事情定下调子,沉声说道:“我个人更倾向于维持现有成熟监测系统,或者说,在现有系统上进行升级改造。”
邵一林有些无奈。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上个月,张教授开会的时候还多次强调,作为科研人员,在搞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敢打敢拼,在装置改造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现在系统,大胆尝试。
现在又说不能冒进
话都让您说了。
您这是不是有点双标了。
“我没意见。”
“嗯,我同意张院士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张院士和京都材料研究所不对付,在前些日子的夏国欧洲研讨会上还发生过摩擦。以张院士的脾气,现在是不可能落下脸面去买专利的。
其次,张志高说的几条理由,也的确是事实。
对于环流三号(HL-2M)这样的大型装置而言,改造可不简单,可以说牵一发动全身。
许青舟的检测系统从数据上来看比现在传统的检测系统先进一代,但毕竟没有真正运用过,耗费巨资进行改造,万一运行的时候真出个什么情况,损失惨重。
不过,这事情也得分两面来说。
托卡马克技术本来就每年都在进步,即便不使用许青舟的技术,也得做升级,改造成本算起来,不一定会低。
具体就看话事人怎么选择了,没有绝对的对错。
而目前的情况是,他们这边的项目负责人不想用那边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