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得给核聚变领域再添一把火 (第2/2页)
以前的计算机组全部合并到AI计算中心。
由一位叫“李景瑜”的老教授统一领导,未来负责各个项目的支持。
复大那边来了4个人,其中就有一位迈克尔·莱维特的一个得意门生,海蒂·梅森。
在背景方面当然是没问题的,如今已经取得了夏国的绿卡。
“竞争激烈啊。”
许青舟把目前托卡马克方面的信息梳理一遍。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拿到许青舟的超导薄膜过后,超导磁体系统完成 90%安装,第一壁材料通过 10万次热冲击测试。
即将设计通过输入50兆瓦加热功率,实现500兆瓦聚变功率输出,即能量增益Q≥10,验证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性。
现在,世界上各个研究机构的技术路线都不尽相同,
技术不同,但殊途同归。
以劳森判据为统一标尺,追求Q>1的净能量增益,物理本质上,都是依赖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差异仅在于优化路径。
“可控核聚变这玩意实在是太重要了。”
和传统的核裂变不同,传统核裂变电站通过铀-235等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能量,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转化为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简单来说,就是烧开水。
但核聚变发电能直接把核聚变转化成电能。
这也是为啥大家都说核聚变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甚至于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
按照ITER发布的计划来看,将会在2025年首次启动,并且2030年完成氘氚聚变实验,计划2035年前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和最初原定时间相似。
ITER在成立之初,原定就是2025年启动,可由于制造故障与返工,设计缺陷,成本失控等等原因,推迟到了2035年。
“幸好先见之明,先把超导薄膜,锂枝晶还有穿梭效应搞出来,不然怎么顶。”
就说ITER,初始预算是50亿美元,但目前的成本已经超过220亿,听说最近还要追加50亿欧元的投资。
马普协会那边就不说了,正在集中力量把三重乘积峰值稳定维持时间从秒级提升到分钟级。
国内的环流三号(HL-2M)和东方超环(EAST)在朝着三重乘积发展。
日国的JT-60SA,根据普林斯顿超导薄膜进行调整,在今年1月初完成首次点火,下一步目标是探索氘-氦3(D-He3)聚变路径。
“时不我待。”
许青舟揉了揉太阳穴,心中的紧迫感更甚。
“法国的SMART装置,也使用是负三角形设计等离子体,但看情况进展并不顺利。”
否则早就开发布会了。
“今年4月份就必须启动安装程序,接着就要进行首次点火。目标.等离子体温度1亿℃,维持时间达到千秒级稳态。”
这个目标有多高。
EAST曾经以1066秒纪录保持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第一次点火温度和维持时间都要进入世界前列。
到时候,就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