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可控核聚变?这波优势在我 (第1/2页)
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的动向,当然也在第一时间传到了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这边。
会议室内,李刚走进来,就听到大家神色不一,在低声议论,担忧,焦急,惊叹等等夹杂在一起。
他坐下,沉声说道:“你们也得到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的消息了吧?”
“虽然早就知道他们有大动作,但没想到他们的速度这么快,啧啧,3×10 keV·s/m量级”
肖承瀚教授点点头,有些唏嘘。
在高负荷下稳态运行300秒,不吹不黑,足以记入历史。
磁约束组的小组在一旁说道:“他们自主研发的高功率中性束加热和微波回旋管系统,效果挺好的。”
“我比较好奇他们使用了什么第一壁材料,居然能把中子辐照强度提升10倍。”有人搭话。
“鬼知道,不过,我们加装了纳米孔道钨膜和量子传感监测系统过后,中子辐射至少能比以前提升15倍到20倍。”有人笑着说道。
肖承瀚说:“环流三号中现在已经满足劳森判据的点火阈值,那么接下来,就是实现净能量增益了。”
净能量增益,也就是Q>1。
劳森判据,意味着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大于等离子体自身因辐射和热传导损失的能量,但这并不代表装置整体净能量增益,也就是能够发电。
因为加热系统、磁体冷却等等都需要外部能量。
装置不仅仅只有反应核心,还有各种配套设施,即使聚变反应能够达到劳森判据,但如果配套设施耗电量极大,超过聚变反应输出的电量,可控核聚变就仍旧是亏本的买卖。
简单点说,为了发100度电,需要先输入120度电。
米国NIF能实现四次净增益的关键就是单次瞬时点火,避免持续能耗。
只要我够快,避免配套设施的庞大消耗,就能实现净增益。
“假如不进行第一壁和量子传感检测系统的升级,我们现在恐怕也到这一步了。”有研究员可惜地说道。
“不,应该是比他们快。”
“不一样,我们的眼光放得更长远,短期内环流三号确实占据优势,可从远了看,我们更有发展潜力。”
大家三言两语地说着。
李刚摆摆手,示意自己说几句。
“大家不用妄自菲薄,最起码,从现有结果来看,我们现在的技术路线相当具有可行性,一旦成功,各项性能都将远超现在的装置。”
“如果顺利的话,两个月内,就能完成所有的升级。”
“好了,各位,比起感慨,咱们该把更多时间用在实验上。”
时间确实紧迫。
这个时期的技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夏国的可控核聚变以谁的技术为主导。
他们这边一旦落后太多,夏国的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说不定就会直接应用环流三号技术。
“对,我们稳扎稳打,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就好了。”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就在李刚等人开会的时候,蓉城,西南核物理研究院。
办公室。
“教授,蜀地观察想再对您做一个采访,您看”邵一林敲门进来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