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正轨(1) (第2/2页)
当朝国舅黄琨!!
只有这样,张洪的奏疏,才能没有任何问题转至御前,待御前批阅后,便可差人派至尚书省这边,终由他这位尚书省左仆射,交递到礼部尚书熊严之手。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看似寻常,实则步步皆有玄机。
黄琨接下张洪的奏疏,等于是将此事给兜底了,使整个流程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但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全都涉及其中了。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是关乎到抡才的。
眼下是十六道的抡才。
待到明岁就是会试及殿试了。
这其中牵连的就多了。
如果是搁在以往,免不了会有些争执或分歧,可现在呢?中书省的左相国之位空缺,门下省的鸾台侍中同样空缺了,这等于从根上就把隐患给扼杀了,而这次一旦走通了,以后就形成定例了。
涉及科贡的殿试、会试、道试全都涉及了,那今后府试、县试这块儿呢?依着天子的脾性会不涉及?
这绝无可能!!
萧靖作为太宗朝的一届状元郎,如何不知自太祖朝所兴的科贡,到今下存有哪些问题与弊病。
可知道归知道,但想改起来却是很难的。
因为这牵扯到的不止是朝堂,更牵扯到了地方,关键是在这其中所涉群体还众多,这就像是一团乱麻,稍有不慎啊,就会惹出大麻烦大是非出来。
只一个门生关系,就让事情简单不了。
但天子呢。
用会试及殿试,将门生隔绝开了,能在殿试登榜者皆为天子门生,还让锦衣卫执缰游街,这给的殊荣太大了。
联想的越多,萧靖心底的敬畏越强。
天子对大势的掌控,对时机的拿捏,太精准了,精准到萧靖都觉得不可思议。
“去吏、户、礼、刑、工五部,本官要召开省议!”想到这里,萧靖撩撩袍袖,伸手对萧云逸说道。
“是!”
萧云逸当即作揖拜道。
作为尚书省左仆射,萧靖是有权召开省议的,这是在实际执行各项事宜,可能在六部间存有的分歧与矛盾,进行的一次内部会议,在最初的时候,该议还是运转的很好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尚书省这边等于是两头受气,一边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这边,一边是六部这边,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其实还是处在太祖这里。
作为马上皇帝,太祖做事雷厉风行,针对一些事,往往会越过尚书省,直接召六部尚书或其他官员到御前。
尽管此事在太宗朝有很大改善,可有些风气一旦形成了,是很难逆转过来的,不过到了正统一朝,此事反倒出现了变化。
这一变化,是在楚凌真正开始掌权前促成的。
在着手解决逆藩叛乱,继而引发的一应事宜下,牵扯到六部事宜的,孙黎会召见萧靖来具体解决,这个左仆射,是孙黎给萧靖的,那她就必须维护萧靖的权势与地位,当然萧靖也没有叫孙黎失望。
现在的大虞,从过去那种不正常,又回到了正常,但牵扯到六部事宜,很多时候楚凌也是以萧靖的建议为主。
跟孙黎想的不一样,楚凌想做另一件事。
即改组尚书省为内阁。
在楚凌看来,省阁权责要分明,所起作用是不一样的。
中书、门下两省,有他们要做的事。
内阁有他们要做的事。
在一定期限到来后,有任何情况是可以碰撞的,在此期间有分歧,有争执,这都是很正常的。
没有反倒不正常了。
可等到敲定下来了,在下一个期限到来前,两省与内阁,就不能将分歧或争执公开,谁要是这样做,就是在触碰底线。
对于不遵守规则的人,楚凌是向来不手软的!!
……
“舅舅近来在门下省如何?”
虞宫,大兴殿。
楚凌面露笑意,探身将茶盏递到黄琨跟前,黄琨见状,忙起身朝楚凌作揖,楚凌见状,笑着说道:“舅舅无需这般,这不是在朝中。”
“是,是。”
黄琨听后,连连应道。
别看中枢的风波不断,但却没有吹到黄琨身上。
先前不是没有人想算计黄琨,但有楚凌在,尤其是在此期间,还发生不少事情,使得一些人只是想想,却没有敢落于实践。
而到了正统五年,凭借北伐一役,黄龙强势崛起,凭借所立功勋,得敕冠军侯,在中枢军中具有影响力,即便楚凌的注意不在黄琨身上,也没有人敢算计什么了。
对黄琨这个人,楚凌看的很透彻。
为人老实,对权势看的不重。
但这样的国舅,才是正统朝的好国舅。
“得陛下庇佑,臣在门下省尚好。”
在坐下后,黄琨微微低首道:“只要是在权责范围内的,臣都……”
听着黄琨讲这些,楚凌表明没有变化,心中却生出些许感慨。
这样的性格,是不足以支撑起门下省的。
这也是为何要选张洪的原因。
当然了,让黄琨在重要位置待着,还是有用处的。
等到黄龙的影响力,彻底在整个大虞军中有了一席之地,黄琨就可以致仕了,或者去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待着。
“接下来这段时日,门下省会有些事宜出现,舅舅要替朕看好。”想到这里,楚凌表情正色,看向黄琨说道。
“陛下放心!”
黄琨立时起身,郑重朝楚凌作揖拜道:“臣一定会竭尽所能,把本职给做好的,断不会叫陛下因门下省而费心劳神。”
“呵呵…”
楚凌笑笑,随即伸手对黄琨道:“喝茶。”
“臣遵旨。”
黄琨作揖再拜,但同时心中暗松口气。
对近来发生的种种,黄琨是提心吊胆的,虽说他知这些风波,是引不到自己身上的,但看着也够叫人胆寒的。
这中枢的变化太大了,大到稍有不慎,就可能从天上跌落下来。
也是这样,黄琨常会递牌子进宫,到凌华宫那边去,自家儿子在上林苑那边,很久还不回来一趟,而天子这边呢,他也不可能常来啊,所以有什么想法或困惑,他都会寻求黄华的意见。
黄琨知道,他所拥有的一切,全是因为天子才有的,如果没有天子,那他如何能在朝堂立足啊。
正因如此,黄华给的意见,别结党,少联系,少说多看……这些全被黄琨记在心里,这也使黄琨在朝是很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