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育苗方向 (第2/2页)
比如黑籽南瓜可以用于嫁接黄瓜的砧木,还有一种水茄,应该可以用作抗黄萎病的茄子砧木。
这两种都可以早点进行验证,尽早投入实际生产,早点产生收益。”
黑籽南瓜作黄瓜砧木已经在山东经过了验证,而水茄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只以为陈家志是从别的地方了解到的信息。
纪松咳了一下,拿起一包从北方带回来的茄子,说:“陈总,关于茄子,我有个问题,茄子的栽培和消费区域性很强。
华南地区更喜欢紫红长茄,而从这几个品种来看,北方似乎更喜欢紫圆茄、绿茄、绿萼紫茄和紫萼紫长茄~”
陈家志愣了一下,他还真没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没怎么去过北方,哪知道北方人喜欢吃什么茄子啊!
洪中也跟着说:“北方确实不同,我去了京城,京城更偏爱细长的茄子,不能太粗,还听说大同和内蒙古就喜欢粗短的茄子,河北有些地方又偏爱绿茄~”
“……”
想了一会儿,陈家志估计从北方带回来的几个茄种作用可能得大打折扣了。
“按南方消费习惯来考虑吧,该淘汰的就淘汰。”
“也不行。”纪松不苟言笑,“最好是按市场和产地来,如果在附近种,就追求品质更高的组合,如果是在云南种,珠三角卖,则要考虑耐储运的长棒茄。”
“嗯,行,这个提议有道理。”
在茄果类蔬菜的专业性上,陈家志确实要差不少,还好有人帮着完善。
紧接着又讨论了番茄,要想在南方有市场,可以结合引进国外品种的丰产,以及嫁接本地抗性高的砧木,从而做到又丰产,抗性又高……
黄瓜、番茄和茄子在南方的种植面积也不小,苦瓜和丝瓜上也有尝试嫁接。
再有现在早就进入生产环节的叶菜类,育苗场的研究框架体系就很立体了。
讨论到最后,彭谦道:“陈老板的思路很清晰,能看出不是头脑一发热就想研究,从远期来看,我们的育苗场很有前景!”
“我年龄大了,可能在育苗场干不了两三年年,但小纪,你还年轻,育苗场未来可能还得在你手中发扬光大。”
纪松微微颔首,“彭老,我懂,搞农业嘛,不管是在哪里,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都很难做成一件事。”
至少从当下的分析来看,育苗场的研究方向看得到前景和‘钱景’。
而且还有菜场兜底,江心菜场的经营能力足以保障研究人员的待遇。
纪松听懂了彭谦的言外之意
陈家志笑了笑:“彭老,这才刚开始呢,你就想着退出了,那可不行哈,我还等着你发光发热呢。”
“嘿,只要我在一天,肯定会尽力给你搞啦~”
彭谦每月的退休工资也就两百来块钱,日子也相对拮据,菜场这份收入对他改善生活条件大有帮助。
而对陈家志来说,搞育种的人一生中少不了做各种种植实验,彭谦的经验颇为重要。
如果纪松再能长期在菜场干下去,那未来也有了。
忽然,阵阵嘈杂声传来。
“变天了,要下雨了,赶紧盖薄膜!”
“快快快!”
“跑起来,跑起来。”
几人也感觉到了光线变暗,当即停止了开会,来到了会议室外,乌云压阵,风雨欲来。
彭谦小跑着下楼,还不忘喊纪松和方学林,“小纪,小方,赶紧回去收衣服喽。”
三人都居搬到了菜场的宿舍,纪松嘀咕道:“不是不喜欢穿吗,还收什么衣服。”
陈家志则上了楼顶,看着四下盖薄膜的身影,由于站得高,他还能看见东升农场的身影,那边明显慢了不止一拍。
八月中旬的这场雨同样由台风引起,间歇性持续了两三天,对区域内的蔬菜生产再次造成了严重影响,菜价也在雨停后立即大涨。
元谋的马明等人到来时,江心菜场沟畦里的水才退去一两天,菜场的菜由于长期闷棚,也出现了焦黄的菜叶,但好歹菜保住了。
当得知这样的菜批发价每斤能卖到近3块,如果供港,价格接近3块时,马明等人就感觉来对了。
这价格很不错。
元谋的冬早番茄和黄瓜地头收购价前两年能达到六七毛每斤,运输到京城,有时批发价能卖到三五块,乃至十块一斤。
不过这两年随着山东大棚蔬菜的崛起,元谋冬早蔬菜地头收购价一年不如一年。
如果能开辟花城市场,对元谋蔬菜产业的发展是个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