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营建城邑! (第1/2页)
顾雍之后,并未着急先忙于内务,而是以刘邈的名义征召周围郡县的官吏,要他们来到秣陵。
同时顾雍又去询问鲁肃、程普等人,寻找出刘邈麾下有管理才能的人,将这些人全部召集到了一起,与他们详细讲述三长法和均田法。
对于这些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是想要讨口饭吃的寻常官吏,顾雍并未过分为难他们,要他们将一切都做的一丝不苟,让他们去理解到抑制豪强、兼并土地这一层次,而是明确告知他们,三长人选可以由他们举荐,并且不论亲疏。如此,光是减免劳役的福利便足以让他们趋之若鹜,在处理公务时自然而然也就开始上心。
这些有着经验的官吏在顾雍的带动下,毫无疑问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执行能力的政治机构,随着培训完成,顾雍终于将其洒落在秣陵各处,组成了处理内务的框架,再不是之前刘邈随意搭建的草台班子。
首先要做的就是三长制的确立。
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除了秣陵以外的任何一个县城,大概都会困难重重,就是最后无疾而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当地的世家大族,以及享受福利待遇的三老必然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事情!偏偏大汉以忠孝治国,三老的权利极大,要是刚好走在你旁边的时候不小心摔倒跌上一跤,随后反手告你一个不敬老人,那便是刘邈都得亲自上门赔罪,什么“三长”、“均田”自然也就施展不下去。
偏偏秣陵。
唯有秣陵。
因为刘邈从江北带来大量百姓的缘故,这些外来人口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秣陵本地人口的数量,与十几万户百姓相比,秣陵本地的那几千户百姓完全翻不起半点浪花!更不用说本地的那不过五指之数的豪族,但凡是有一点声音,这些外来的百姓就会教教他们什么叫做人多才是道理!
尤其是渡江的百姓到了江东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是心中惶恐,常常也只能是靠着地域抱团取暖,自然而然也就诞生了不少讲义气的“带头大哥”……如今官府既然要施行三长制度,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身份,他们自然也乐意促成此事,积极配合!
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基础,三长制的推行顺利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而随着三长制度的逐渐确立,刘邈政权对基层组织的控制也高到令人发指,完全具备了精细调动的条件!
可即便这样,在施行均田制的时候还是出了乱子。
倒不是本地的世家豪族捣乱,毕竟连三长制他们都没胆子阻止,更不用说之后的均田制……尤其是在均田制中特意表明,对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皆可以额外获得土地,这条本质上便是官府对于这些世家的安抚,同时也是一条歹毒的阳谋。
均田制的核心,终究是抑制兼并。
“对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皆可以额外获得土地”……看似是对世家大族的妥协,但其实却是给他们挖下的一个陷阱。
如果想多得田地……可以!但从此之后不能隐瞒户口!有多少奴婢佃户,都要如实上报,之后官府也会用这个数字去征收赋税,不存在分多了田却少征了税的事情。
反之,如果想要隐瞒户口,少交赋税,那自然分得的田地就会减少,会得不偿失。
所以现在秣陵的几家豪族都在纠结要上报多少人口的事情,根本没有力气和官府胡搅难缠。
真正对均田不满的,反倒是普通百姓。
因为顾雍之前就看出来,北方的农户并不懂得照顾南方的田地,更不懂得种植桑树、稻谷,所以就想让他们去开垦山中的土地,利用这里的土地种植北方的麦、粟,让他们尽快适应江东的水土。同时也能解决目前秣陵人多地少的窘境,能够尽量将土地利用起来,养活现在的百姓。
可这些北方的农户也不是傻子,谁都知道在平原之地,在河畔两侧种出的粮食才能多,才能大!如今见顾雍要将他们赶到山地里,也是聚众闹事。
刘邈知道此事后,还专门写信去问顾雍:“元叹需要调动士卒吗?”
很简洁的一句话,却也表达了刘邈对顾雍的支持。
而顾雍也只是回了刘邈一句:“这是百姓的事情,主公要我调动兵力做什么?”
顾雍并没有寻求上方刘邈的帮助,而是主动召集下方刚刚任命的三长,将他们聚集在一起。
“江东的田地,也不是无穷无尽的。何况这里水网遍布,时常就有人将好好的一片农田变成尽是积水的洼地,这样的土地又怎么能够种植粮食呢?难道大家非要等到没有粮食吃,将自己的妻儿都给饿死的时候,才愿意接受吗?”
同时顾雍也为那些不满土地分配的农户给出解决方案——
“山里的土地,确实不能够和平原媲美。为此,可以多均给这些人土地,并且优先提供耕牛,供其开垦土地,并减免一定的税收,大家看这样可以吗?”
这些三长听到这样的话,一时间也觉得顾雍说的在理,于是也都回去安抚自己管理的农户,得以让均田继续进行。
如此,顾雍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刘邈之前的草台班子轰然打碎,换上一块夯实的基台,让刘邈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