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声波密码与跨界实验 (第1/2页)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书院门的老槐树,煊墨已经坐在诊室的樟木箱前,指尖捻着片半透明的蝉翼纸。纸上拓着昨晚炳坤发现的“声波符号”,朱砂勾勒的曲线像活过来似的,在晨光里泛着流动的光泽。他身后的药柜透着草木香,第三排抽屉虚掩着,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终南山草药——薄荷的清凉、苍术的醇厚、远志的微苦,在空气里交织成独特的气场,与他身上常年带着的松香气息融在一起。
“师父,刘医生的车刚到巷口。”炳坤端着刚熬好的药茶进来,青瓷碗沿凝着细密的水珠,“他带了五位患者,说是神经内科最棘手的案例——有位程序员连续三个月失眠,还有位高三学生考前焦虑到吃不下饭。”她把茶碗放在桌上,目光落在拓纸上,“这符号真像脑电波图,您看这处凸起,和刘医生昨天展示的α波峰值几乎重合。”
煊墨没抬头,指尖顺着符号的曲线轻轻滑动,像在抚摸一把无形的琴:“苏婉懂催眠,自然懂心神与频率的关系。”他忽然停在某段急促的折线处,“这里的节奏变快了,像琴弦突然绷紧——对应医案里‘惊悸者,需急音破之’的记载,是给极度焦虑的人用的。”他把蝉翼纸折成巴掌大的方块,塞进贴身的口袋,“去告诉老李,今天按符号的节奏弹,第一段用松风调,第二段换急音,第三段回归安神调。”
话音刚落,诊室门被推开,刘医生带着患者鱼贯而入。今天的仪器比昨天多了两台,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形像群不安分的蝌蚪。“煊先生,”他的语气比昨天柔和了些,但仍带着审慎,“这些患者都经过量表评估,焦虑指数均在中度以上,且对常规药物反应不佳。”他指了指那个戴黑框眼镜的程序员,“小周昨晚只睡了两小时,您看他的眼底。”
小周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黑眼圈重得像抹了墨。他手里攥着个保温杯,里面的咖啡已经凉透了。“刘医生说这里的琴音能让人睡着,”他的声音带着浓重的疲惫,“我试过白噪音、冥想APP,甚至褪黑素,都没用。”旁边的高三女生抱着本习题册,指尖在“三角函数”几个字上反复摩挲,指腹磨得发亮。
煊墨示意他们坐在铺着艾草垫的竹椅上,从药柜里取出五个陶罐:“这里面是不同的药香包,薄荷、合欢花、夜交藤、远志、当归,你们凭感觉选一个放手里。”他看着小周拿起薄荷罐,女生选了合欢花,眼神里的紧张渐渐松动了些,“苏婉说‘药选有缘人’,你们手里的,就是此刻最适合你们的。”
老李坐在松风琴前,深吸一口气。他今天特意穿了件靛蓝布衫,领口别着炳坤做的艾草香囊,琴身的铜丝在晨光里闪着微光。当他的指尖落在琴弦上,第一段松风调缓缓淌出,像终南山的晨雾漫过竹林,诊室里的药香仿佛被琴音牵引着,在患者周围轻轻盘旋。
煊墨站在监测仪旁,目光在屏幕与拓纸间来回移动。当琴音走到符号的“急音段”,老李突然加快指法,琴弦发出清越的颤音,像山涧突然撞上巨石,溅起一串水花。小周手里的薄荷罐“啪”地落在地上,他猛地抬起头,眼里的迷茫散去不少;高三女生捏着习题册的手松开了,嘴角甚至微微上扬——那串颤音的节奏,竟和她喜欢的某首钢琴曲副歌部分重合。
“这是……”刘医生盯着屏幕,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小周的脑电波图上,代表清醒的β波正在消退,代表浅睡的θ波像潮水般漫上来;女生的心率从每分钟110次降到了85次,呼吸频率也变得平稳。最神奇的是那位失眠三个月的程序员,他竟在急音段结束后,轻轻打起了小鼾。
“符号的节奏,对应着‘破郁—安神—助眠’三个阶段。”煊墨的声音适时响起,他掏出拓纸,指着上面的曲线,“苏婉用朱砂记录的,其实是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神频率’。急音破郁,就像用锤子敲碎结冰的河面;松风安神,是让水流重新变得平缓;最后回归低频,自然能引人人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