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声波密码与跨界实验 (第2/2页)
刘医生的助手迅速拍下拓纸与脑电波图的对比照,两张图的波形走势竟有七八分相似。“这太不可思议了。”助手喃喃自语,“六百年前,没有仪器,她是怎么发现的?”
“靠观察,靠体验,靠千万次的实践。”煊墨拿起那本《苏婉医案》,翻到夹着琴叶紫菀的那页,“你们看,这里记载着‘试音百次,方知急缓之妙’,旁边还画着患者的反应——皱眉者需急音,垂目者需缓音。这不是玄学,是古人用身体做仪器,总结出的经验科学。”
监测结束时,五位患者里有三位睡着了,剩下两位的焦虑指数下降了60%。小周醒来时,第一句话是“我好像梦见终南山了,全是薄荷味”;高三女生把合欢花包塞进习题册,笑着说“突然觉得三角函数没那么可怕了”。刘医生收起仪器时,态度彻底变了:“煊先生,我想申请合作研究。”他递过一份表格,“医院可以提供设备和患者,我们一起把这些符号翻译成现代频率数据,说不定能制定出‘中医音乐疗法指南’。”
诊室里的气氛重新变得轻快,连阳光都带着暖意。年轻人社团的学生们又涌了进来,这次没人再打闹,都安安静静地围着老李,看他演示如何按符号调整琴音。那个戴高马尾的女生突然指着松风琴的琴底:“李师傅,这里有个小凹槽,形状像片叶子!”
老李弯腰一看,果然在琴底发现个琴叶紫菀形状的凹槽,边缘还刻着细密的齿痕。煊墨的指尖刚触到凹槽,突然想起地宫药庐的青铜药炉——炉盖上也有个一模一样的凹槽!“是嵌合位。”他眼睛一亮,“苏婉的设计,从来都是‘音药相契’,这琴肯定要和某样草药器具配对使用。”
炳坤突然想起什么,从药柜最底层翻出个蒙着布的物件——是上次从终南山水洞带回的石臼,臼底的纹路竟与琴底凹槽严丝合缝。“试试这个!”她把石臼往琴底一扣,“咔哒”一声轻响,松风琴突然发出一阵清亮的共鸣,琴身的铜丝亮起淡淡的红光,与石臼里残留的朱砂粉末交相辉映。
诊室的玻璃窗上,竟映出淡淡的投影——是苏婉在药庐里弹琴的影子,她面前的石臼里熬着草药,琴音与药香缠绕着上升,在半空凝成个完整的“音药同频”符号。投影里的苏婉抬起头,对着他们轻轻一笑,身影渐渐消散在晨光里。
刘医生看着这一幕,久久说不出话。最后他掏出手机,对着投影拍下照片:“我要把这个发给院领导。”他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有些传承,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厚,也更……科学。”
傍晚送走所有人,煊墨坐在樟木箱前,摩挲着那片蝉翼纸。炳坤在整理患者反馈表,发现有位患者写下“琴音里有紫色的光,像终南山的花”,和昨天那个女生的话如出一辙。老李给松风琴上油时,发现琴底凹槽里卡着片小小的花瓣,是琴叶紫菀的,边缘还带着新鲜的露水——明明今天没人带这花来。
“师父,”炳坤突然开口,“您说苏婉是不是一直在看着我们?”
煊墨抬头望向窗外,老槐树的影子在暮色里轻轻摇晃,像个温柔的拥抱。他把蝉翼纸小心翼翼地夹回医案,在旁边写下:“声波是桥,连接古今;药香为引,通彻心神。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的仪器里,发出同样的频率。”
诊室的灯光渐次亮起,映着药柜上整齐的陶罐,映着松风琴上跳动的铜丝光,也映着拓纸上那串流动的朱砂符号——六百年前的密码,正在现代的晨光里,一点点显露出它真正的模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