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小王子》和《灵山》 (第2/2页)
说白了还是商业化程度不够。
要是后世,出版商哪管你这那,先发了把钱赚到手再说。
但是现在就不行,你这么干,别人都看不起你,圈子里能把你骂臭了。
“我看看。”
高行健翻开稿子,看到写在最前面的献语,看到江弦将这篇献给自己的女儿,高行健一时也忍不住为他的这份父爱而感动。
再看到那句“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
“说的真好。”
高行健忍不住称赞了一句,他一下儿就想起国外大名鼎鼎的“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说过的一句话: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但希望你能永远记得心底那个脸上永远挂着开心的小孩儿!
约翰.列侬是英国男歌手、音乐家,也是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这话和江弦这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相比之下,还是江弦这句话说的更好: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
是啊,谁曾经不是小孩呢,但可惜只有很少数的人现在仍然还是。
另一边,刘鑫武也瞥见了写在献语末尾的这句话,一直绷着的脸色明显有些动容,他摇摇头,悄声提醒自己,献语什么的都是外在的,搞得再花里胡哨,也还是得去注重故事本身。
“我先拿回去读一读吧。”高行健开口道:“明儿我再给你取过来。”
“行。”马建并没什么意见。
高行健将这份《小王子》带回了家里,不多的篇幅很快就读完。
真好!
写的真好!
读完故事最后,他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是一部,他是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颗行星,编号为B612,它真的是由一名土耳其天文学家所发现,而在这颗还没有房子大的行星上,住着一个极其可人的小人儿
——“小王子”。
高行健年纪不小了,又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本该严肃,但却忍不住为这个温暖的故事所感动。
毕竟这的精神内核和他正在创作的那部《灵山》是共通的。
他的《灵山》是从82年开始动笔的,历时五年,到现在仍未完成。
因为高行健打算写81节,这也有《西游记》的意思在里面,师徒四人要去灵山,得历经81难,所以高行健的《灵山》也要有81节,同样历经81难之后才能得见“灵山”。
至于内容,大概讲的是“我”误诊为肺癌,偶然在火车上听说有一个能治疗癌症的灵山,于是“我”便启程寻找的故事。
当然了,本身内容太过于抽象,三两句话根本概括不清。
故事最后也很有意思,“我”一路寻找灵山,最终却发觉现实中的灵山并不存在,所谓灵山,其实只是村民用来求子的顽石。
总得来说,的内核是一种逃离“虚假”的生活,走进民间,走进自然,找寻“实实在在生活”的“自由”。
而《小王子》则是逃离“虚假”的大人生活,以孩子的目光重新审视世界。
两部,内核上有着同样的“避世”色彩,都远离了现实世界。
另外呢,《小王子》的故事的主人公设置简单,“我”这个飞行员,还有小王子。
而他的《灵山》,从设计上也只有三个人物角色:“你”“我”“他”。
总之,他能从《小王子》中读到很多他想在《灵山》中所写出的意味。
但在高行健看来,自己的《灵山》丝毫都比不上江弦这部《小王子》。
自己写的再空灵再有禅意,似乎也比不过小王子的一句:
“请给我画一只羊。”
高行健是真的服了。
在他看起来,相比于自己的“朝圣”,江弦这才是最高超的写作境界。
朝圣不如朝我。
自己就是圣人!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返璞归真!
唯一一点不完美的就是,这哥们抄稿子只抄了字,没把的配图给照着画下来。
所以高行健现在非常好奇,“我”画给小王子的病的很重的羊、头上有犄角的公羊、藏在箱子里的小羊分别都长什么样子。
缺了配图,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在阅读一部不完整的,在被文字打动的同时,因为不能拥有完全的阅读体验,所以感到非常之痛苦。
看了眼时间尚早,他读《小王子》并没花太久的功夫,高行健又带着稿子去了趟刘鑫武的家,发现马建居然还坐在刘鑫武的家里。
“老高,你怎么又回来了?”刘鑫武问了一句。
“我咳咳。”
高行健绕过刘鑫武,喊了声马建,“小马,你这部不完整啊,有没有带配图的版本?”
“带配图的?”
马建摇了摇头,“没有,我只拿到这个。”
“唉,那太遗憾了。”高行健像是受了什么打击一样,表情一下子变得颓然。
“配图?怎么了?”
刘鑫武见状颇感好奇,这高行健明明都回去了,结果又去而复返,还以回来就问配图。
“是这样,江弦这部,要文字和插图互相配合着阅读,不然读不完整,有些地方讲的是什么只能靠猜。”高行健冲刘鑫武解释。
“这叫什么?”
刘鑫武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没有插图就没办法阅读?
他们以前写作又不是没配过插图,大部分插图都是出版前出版社请人给补的,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从没有谁会把插图当成的主要部分,最重要的就是一开始投稿时候大家投递的那份文字稿。
“老刘。”
高行健放下手上这份稿子,“老刘,我觉着我必须得和你说上一句。”
“说什么?”刘鑫武奇怪的看他一眼,心里大概猜到什么,但并不说出口,“你讲吧。”
“咳,”
高行健深吸一口气,随后以一种相当严肃的语气道:
“你相信我,这部,写的真的好!”
“他这个第一名,我看真是实至名归。”
“江弦这部儿童文学,不光打动了鲁迅文学院,也打动了我!”